课题《范进中举》主备人备课时间周星期第1、2课时备课组长签名教研组长签名教学内容范进中举个性化备课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了解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2、梳理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3、感知艺术形象,学习运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人物性格。4、理解可笑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感知小说主题过程与方法比较分析法:以对比为突破口,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分析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等人物形象;讨论辩论法:小组讨论交流,分组辩论探究: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教学重点(l)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2)学习对比写法。教学难点理解可笑人物背后所表现的荒谬的社会生活,体会小说的讽刺艺术,感知小说主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古人常说人生有四大幸事: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尤其是金榜题名后,在封建社会,读书人可获插花游街,马蹄轻疾的风流;可有衣锦还乡、袍笏加身的荣耀;更有甚者,喜极而疯。中举了,可人为什么疯了呢?带着对封建科举的思索,我们一起去认识古典文学画廊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范进。二、出示目标1、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吴敬梓及其代表作《儒林外史》的文学常识。2、积累字词、梳理故事情节,感知文章内容。3、以对比为突破口,分析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等人物形象。三、自学自测:(一)有关资料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号粒民,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历经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据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按照惯例,大到官员,小到老百姓都应到场迎送,可是却有一个人以种种借口推辞不去,在家优哉游哉。这个人就是吴敬梓。他出生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有人评价说“文章大好人大怪”。2、《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代表作,是我国清代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原本55回,现通行刻本是56回,末一回乃后人伪作。全书故事情节虽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中心贯穿其间: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习气。3、关于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始于隋唐时代,随着封建社会的日趋没落,科举制度从内容到形式都越来越反动腐朽。明代开始实行八股取士,考试限定由四书五经命题,写文章必须“代圣人立言”,不许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形式上讲究起承转合等八股格套,钳制人民的思想,培养忠顺的奴才。许多读书人都把举业当作人生第一要义。他们寒窗苦读,皓首穷经,精神空虚,百无一能,成了科举考试的奴隶。(二)、初读课文,积累字词,感知情节1、给加点的字注音:作揖yī带挈qiè相公xiàng行事háng腆着tiǎn醉醺醺xūn啐cuì讳huì不省人事xǐng商酌zhuó星宿xiù桑梓zǐ斋公zhāi兀自wù绾wǎn2、解释词语:桑梓:家乡;体统:规矩;央及:恳请,请托;见教:指教;何消:不必,不用;商酌:商量斟酌;轩敞:高大,宽敞。3、概述故事情节。要求:说清人物、事件;100字内。4、浏览课文,小说情节可分为几个部分?列出提纲。(一)(1——2)范进中举前穷困的生活和卑微的地位;(二)(3——12)范进中举后的疯狂及其社会地位的显著变化。一层(3——5):喜极而疯二层(6——10):屠户治疯三层(11——12):乡绅拜会,屠户受赠四、讨论答疑1、围绕范进中举,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范进、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很明显,作者采用了对比来塑造人物形象。那么,请探究一下:中举前后,众人对范进的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范进自己又有哪些变化呢?在此基础上,小结一下这些人物的特点。试填下表。人物情节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范进中举前中举后参考:1、胡屠户:中举前的言语行为:范进中了秀才,胡屠户只带了一副大肠和一瓶酒祝贺他,还摆出架子教训了他一顿:现世宝、带挈你中了个相公···范进要去乡试向他借盘缠,被骂了个狗血喷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是宗师舍予你的、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的言语行为:提着肉、钱来贺喜;叫他贤婿老爷,说他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