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花厅的海棠花又开了》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理清思路,了解追忆性文章的特点。2、辨识多种抒情方式,体会饱含在字里行间的深情;欣赏文章朴素情真的语言。3、学习本文托物抒情写法的出色运用;细读品味,理解饱含深情的句子。4、了解有关周恩来的故事,加深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感情。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课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海棠花又开了,看花的主人却走了。花开花落,年华似水。自然界的景物牵动着人们的情感,人们又将自己的情感赋予花草。海棠花是周总理喜爱的花,更凝聚着邓颖超对周恩来的深切思念和真挚情感。睹物思人,深深思念,都在这一树繁花之中了。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西花厅指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与邓颖超共同在这里居住了26年。海棠花是周恩来喜爱的花,是作者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进行深情回忆的触发点。一个“又”字,饱含着无限深意。2、邓颖超,周恩来的妻子。1904年2月4日生。1924年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并任中共天津地委妇女部部长,同年与周恩来结婚。1934年带病参加长征。1939年,任中共中央南方局委员兼妇委书记。1949年起,先后当选为全国妇联第一至三届副主席、党组副书记、第四届名誉主席。1975年、1978年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是中共第七届中央候补委员,第八至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一至三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1992年7月11日在北京逝世,终年88岁。3.背景链接:邓颖超1925年与周恩来结婚。周恩来(1898-1976),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人。字翔宇,曾用名伍豪等,浙江绍兴人,生于江苏滩安。他们结婚时免除了正式婚礼,但当着朋友们的面重述了进步同志所说的“八个互相”,即互爱、互敬、互助、互勉、互商、互相照顾、互相信任和互相谅解。他们的一生证明了他们的婚姻是最成功、最忠诚和最持久的婚姻,是具有革命信念的婚姻,他们的结合是两个共产主义革命者之间的终身结合。周恩来总理于1976年1月8日逝世,1988年4月,时年84岁的邓颖超同志观赏西花厅的海棠花,睹物思人,口述本文,后由身边的工作人员整理而成。1997年3月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此文。4、学习生字:甬道(yǒng)患难(huàn)束缚(fù)仪式(yí)伴侣(lǚ)5、理解生词。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三、默读课文,理清条理:线索:本文以对周恩来的深情追忆,也就是作者的思绪为线索结构全篇。全文共10段,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引起下文对亲人的回忆。第二部分(2——6),回忆在中南海西花厅共同生活的日子。第2段:第一句“你不是喜爱海棠花吗?”运用反问句照应上文的“花又开了”,开启了回忆之门。第3段:由花写到人,写海棠树下美好而难以忘怀的往事。第4段:写花开花落,给人人生无常之感,引用龚自珍的诗句含义深刻。第5段:写“革命征途千万里,你大步向前不停息”。第6段:告慰周总理的在天之灵。第三部分(7——9),追忆与周恩来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第7段:引起无尽回忆,总领本部分。第8段:写了这对革命青年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他们追求新思潮,追求进步过程中由相识到相知。第四部分(10),结尾,再次表达对周恩来的一片深情。四、教师小结:本文是一篇追忆性的文字,由西花厅的海棠花触发对过去有关人物和事件的回忆,把已经逝去的情景再现在我们面前,记叙了他们在西花厅共同生活的日子和他们相识、相知、相爱的过程,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对周恩来的深情怀念。五、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词。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1910年夏,12岁的周恩来跟随伯父到东北奉天(今沈阳),转入奉天关东模范学堂读书。有一次,老师提出“为什么读书”的问题,要同学们回答。有的说“为了明礼而读书”,有的说“为了光宗耀祖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