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屏”一、教学目标: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二、重点: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三、课时:一课时四、方法:自主、合作、探究五、教学过程:(第一板块)1、导入:我先来考考大家的记忆力,我们上学期学过一篇表现民间艺人技艺高超的文章叫?(《口技》)口技人表演时坐在哪里?(屏风里)那几句话怎么背的来着?(“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这里的“屏”有什么作用?(阻挡视线)屏风是古代一种很常见的家具。在我国,屏风的使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魅力,牵动了许多人的情思,其中包括陈从周先生。今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来说“屏”。「出示第一张幻灯片」2、这段时间,我们学习了《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课文,昨天,我们又预习了本文,这节课,我们学点什么呢?同学们先在小组内部交流,书记员做好记录,整理出一两个较统一的学习目标。(生讨论回答,师补充)「出示教学目标」表达一下你们组的看法。3、我们先请五、六两组学生代表展示预习情况。(第三、四、五张幻灯片,出示词语解释及作者介绍)(第五组学生)介绍陈从周情况。(第六组学生)4、、现在请大家自由地大声地朗读课文,思考这两个问题:用笔在书上做一些勾画(1)朗读课文,整体感知:①说说什么是“屏”?本文说了“屏”的哪些知识?②说说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第二板块)作者从一个内行人的角度带领我们看屏,确实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屏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艺术装饰功能。所以,无论是从它的造型、色彩、设置来说,都关键要体现一个字,什么字?(巧),这是一篇很轻松的小品式的说明文,他既具有一般说明文的特点,介绍知识必须遵循准确、严密、科学的原则,在行文上又很有特点,我们就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看一看。1、研读探究: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这些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最吸引人的就是巧妙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洋溢着一种诗情画意,作者笔下的屏给人一种富有诗意,很富有文学色彩的感觉。因此,这篇说明文在语言上和一般的说明文不太相同它既有准确、严密、科学的一面,同时又多处引用古诗词,富有文学色彩,语言较生动。请同学们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样的语言风格呢?(语言风格之所以这样,是因为今天的说明对象——“屏风”决定的,换句话说,当我们要选择说明语言时,要考虑说明对象的特点。也就是说明文的语言要为说明对象服务。)所以,我们管这样的既具有科学性,又具有文学色彩的说明文为——科学小品文。2、引用古诗词可以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我们还学过什么方法可以使说明文语言生动起来?(打比方、拟人、摹状貌)“那最轻盈、站得最高的云,叫卷云。这种云很薄,阳光可以透过云层照到地面。卷云丝丝缕缕地漂浮着,有时像一片白色的羽毛,有时像一块洁白的绫纱。如果卷云成群成行地排列在空中,好像微风吹过水面引起的鳞波,这就成了卷积云。”《看云识天气》(比喻、拟人)“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中国石拱桥》(摹状貌)3、前几天,我们每个小组都收集了许多“屏风”的图片,并从中选出了小组的代表作品,我们一起来看一下,下面就请各小组1号和6号、7号,2号和5号、3号和4号结成对子,挑选除本小组以外的一幅作品进行介绍,要求:用说明的表达方式给大家介绍一个屏风,要有一两处生动的语言。老师先做一个示范“这是一个木制折屏,颜色为棕红色。共有四扇板障拼合而成,每扇板障上方和下方都有镂空图案,中间分别刻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每一种植物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他们仿佛正在花园中比赛,尽显自己最美的姿态。这个折屏适合摆放在主人的书房或大厅里,既能遮挡视线,又能显示主人的高雅情趣。”(小组活动)小组展示,原小组点评,教师穿插点评。(第三板块)在我国,和屏风一样有悠久历史的东西很多,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