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学科语文教学内容蜡烛第2课时年级执教授课时间自主学习目标朗读课文,明确文章的六要素,把握全文。合作学习目标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合作探究目标通过朗读品味作者感人至深的语言,感受各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用血肉凝结的情谊,熏陶学生的道德情操。合作重点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2、体会主人公对战士深厚的情谊。合作难点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学生活动引入课题创境引入回顾上节内容导入新课学生说展标导学1、分析文章感人至深的原因。2、学会用细腻的外貌、动作、细节描写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速读学习内容1自主合作跳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片段进行揣摩读、批注互动交流引导交流可能出现的答案:1、环境危险,炮火连天——想到老妇人不顾生死。2、年老体弱,掩埋烈士很吃力——想到老妇人力量的源泉。3、保护遗体——想到老妇人对烈士的感情。4、烛光闪烁——想到老妇人奉献的精神。巩固达标学习内容2自主合作寻读课文,感受老妇人的形象读、批注互动交流如:⑴老玛利•育乞西看着那战死的兵,看了很久,她很想把这件事告诉什么人。可是附近一带,不用说人,连一个活东西都没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过了四天的那一只猫也被刚才炸起来的砖石碎片砸死了。老妇人想了半天,然后,伸手在她那惟一的衣袋里摸出件什么东西来,揣在怀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她想告诉人们什么?“她想了半天”,心里是怎么想的?⑵她穿过方场,到了那战死的苏联士兵身边,她用力把那尸身翻过来。看见他的面孔了,很年轻,很苍白。她轻轻理好了他的头发,又费了很大的劲把他那一双早已僵硬了的手臂弯过来,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后,她在他旁边坐了下来。德国人还在开炮,可是跟先前一样,那些炮弹落得离老人很远。这样,她坐在那里,静静地,一小时,也许两小时。老妇人为什么要这么做?她做这一切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她做在那里,静静地。”她想了些什么?交流,老妇人的形象:这是一个十分勇敢、不顾生死,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儿子一样对待,不畏法西斯恶势力的人。⑴老妇人饱受德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对侵略者满怀深仇大恨,他渴望解放,渴望和平,他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⑵年轻的红军战士牺牲在南斯拉夫的国土上,他无比沉痛,她向烈士奉献自己的爱戴和敬意。⑶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老妇人为什么不说话?为什么鞠躬?动作描写是刻划人物心理和塑造人物形象的又一重要手段。老妇人在炮火下平静地整理烈士的遗体,清理墓坑,吻别死者,掩埋烈士,你是如何看待老女人这一切行动的?学习内容3自主合作探究文章主旨组内交流互动交流1、结尾两句话讴歌南斯拉夫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最崇高最热烈最诚挚的感情。这种感情不分国界,情同母子。这种感情建立在正义的反侵略的基础上,是人类最美好的感情。2、红军烈士生命之光;寄托着南斯拉夫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哀思。两国人民战斗情谊的象征。3、主旨:这篇战地通讯,是一首赞美诗,一曲颂歌。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课堂小结这篇文章反映了二战时期法西斯阵营啊人类拖入深重的苦难,倾听反法西斯阵营的各国军民在埋葬法西斯强盗的战斗中结下了深深的情谊。在这场正义的战争中,各国人民用血肉铸成了坚固的城墙,许多感人肺腑的形象,令人难忘。“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然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