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教学设计【教学设想】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向来以意象诡奇、主旨隐晦为名,堪与李商隐的《无题》诗比肩。故此,教学来自《野草》的此文,最忌因袭某一家言而束缚教者和学者的思维,应在兼采诸家之说的基础上,对文本中“雪”的意象进行了独特的诠释;教者,宜放纵驰骋,尽力传达出具有个人色彩的见解,而使学者能够得到某中触发,以与作者心灵融合,与文本意旨沟通。【教学目标】1.体味文中“雪”的意象的内涵,理解作者热爱生活、顽强战斗、为理想而抗争的精神追求;2.通过反复吟咏,体会课文精练生动、意蕴绵长的语言;3.初步了解和掌握散文诗的文体特点和阅读技巧。【教时安排】2教时。【预习要求】1.抄写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磬口脂粉奁灼灼嘻笑褪尽粘连朔方凛冽2.解释下列词语。博识凛冽精魂消释升腾3.思考下列问题。①“雪”在文中象征什么?②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象征意义相同吗?③你认为本文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是什么?【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2005年春节前后,多年少有降雪的宁波连续数次瑞雪纷飞,给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带来了多少欣喜和憧憬啊!那么,鲁迅先生笔下的“雪”又有什么样的独特意蕴呢?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为我们营造的“雪世界”吧!(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问题讨论:“意象”,就是诗词文章所写的“物”与所抒的“情”的相互交融的总和。本文所写的“物”主要有哪些?(板书:意象、物、情)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朔方的雪。(板书:江南的雪、朔方的雪)三、品味探究(一)(研读第①~③段)1.问题讨论:江南的雪,我们是最熟悉不过了。鲁迅也是生活在我们浙江的。我们看看在先生笔下,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通过词句体味,讨论明确:江南的雪是美丽(“滋润美艳之至”)、快乐(雪天是孩子们的节日)而富于活力(她,隐约着青春,“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的。但江南的雪也是“短寿”的,好不容易堆起来的雪罗汉,“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而很快归于虚无,让人感到少许失落乃至悲哀。(板书:美丽、快乐、富于活力;悲哀)点拨一:作者在写江南的雪之前,写南国的暖雨,用意是通过其“单调”衬托雪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欣喜。点拨二:作者写“雪野中”“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和“雪下面”的杂草以及蜜蜂等,是为了“烘云托月”,突出雪的色彩,营造优美宜人的意境。点拨三:作者详细描绘孩子们堆雪罗汉的场景,表现了雪给人们带来的快乐,使画面更加富于动感和活力。2.大声朗读课文第②③段,围绕作者叙事、描写方法交流阅读心得。要点一:堆雪罗汉的过程,重点体味孩子们的动作和快乐心情。要点二:雪罗汉“消释”的过程,可通过与上段的联系、对比,引导学生体味孩子们此刻的心理感受。3.问题讨论:在江南的雪这个“物”上,附着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你认为江南的雪有怎样的象征意义?讨论明确:思想感情:热爱生活、歌颂美好,但又感叹其孱弱。(板书:热爱生活、歌颂美好,叹其孱弱)象征意义:江南的雪象征了美好而又缺少顽强生命力的人和事物。四、归纳小结问题讨论:你认为作者对江南的雪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讨论明确:赞美其美丽、快乐、富于活力,但又感叹其孱弱,缺乏顽强的斗志。五、课后作业江南的雪,作者在赞其美好的同时,又流露出叹惜之情。课后请自行研读课文第二部分,想想作者笔下的朔方的雪有怎样的性格,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的。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提问:鲁迅先生笔下的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作者对江南的雪抱有怎样的情感态度?导入:本节进入鲁迅先生“雪世界”的第二部分——朔方的雪。(板书:朔方的雪)二、品味探究(二)(研读第④⑤段)1.朗读课文第④⑤段。2.问题讨论:朔方的雪是以什么样的形象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她有哪些特点?讨论明确:个性独立(“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张扬豪迈(“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顽强不屈(“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