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第三节电阻题目总课时1学校北安中学教者刘文平年级八年学科物理设计来源网络书刊教学时间2012年3月10日—3月11日教材分析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电阻的概念和单位以及影响电阻的大小因素,是整个电学的基础概念,难点是学生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的理解,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亲自观察出灯泡的亮度不同是因为不同的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不同,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了电流和电压两个基础物理量,对于电阻概念和单位的理解应该比较容易,难点在于学生对影响电阻大小因素这个实验的理解,知道实验中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做好演示实验,引导好学生观察实验,从而能够亲自总结出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是如何影响电阻大小的。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电阻,理解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2.知道电阻的单位及其换算关系;3.理解电阻的大小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有关。过程方法:1.探究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2.学习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控制变量法。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电阻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产生兴趣,积极动手进行实验或观察实验。重点电阻的概念难点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课前准备电流表、干电池组、开关、导线若干、小灯泡、长短粗细相同的铁丝及铜丝各一段等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教学流程分课时环节与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资源准备□评价○反思一课时一、先学:15分钟二、后教:10分钟三、当堂训练:15分钟四、小结:3分钟五、作业:2分钟六、板书:1、复习提问:(1)、串联电路电压规律是什么?(2)、并联电路电压规律是什么?(3)、电流、电压的符号和单位是什么?2、引入新课:教师演示书14页6.3-1的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小灯泡的亮度,从而引出电阻这个物理量。3、进行新课:出示教学目标:见学案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教师以提问的方式检测学生自学情况,并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1)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长度、材料、横截面积和温度。(2)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控制变量法见学案教师引导学生自己总结本节重难点练习册对应习题第三节电阻一、电阻:1、物理意义: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2、单位:欧姆简称:欧符号:Ω常见单位:千欧、兆欧二、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原因。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教学目标进行自学。学生认真听课,认真记录。学生独立完成,小组互评。学生积极回答△通过复习提问检测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通过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通过典型习题的练习,使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进行巩固,提高课堂效率。总体要求:1.“统一”设计“分段”教学;2.围绕“三维”落实“三问”;3.充实“心案”活化“形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