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学习目标】1.掌握秦统一的历史条件、过程、意义及影响,秦的疆域。2.了解秦、西汉、东汉的历史沿革,掌握秦始皇以及东汉光武帝的政绩。3.正确认识秦、两汉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建立、巩固、发展及其影响。4.掌握两汉政治经济制度的内容以及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5.正确分析两汉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了解其概况;正确认识“文景之治”“光武中兴”6.掌握两汉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基本概况并分析其影响。7.认识秦汉文化繁荣的原因、概况及其对中外历史的影响。【学法指导】高考分析本单元在中国古代史上具有特殊地位,故成为高考的重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发展、影响深远的政治经济制度、众多历史人物的文治武略及民族交往的扩大和中外联系的加强,都应在高考中值得浓笔重彩的加以体现。但与隋唐、明清相比,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是相对薄弱的,所考内容主要有重要历史事件和经济活动、秦始皇和汉武帝政绩的比较等。新教材增加的内容较多,考查的空白点很多,很多高考命题的“题眼”尚未涉及。可以预见,本单元将是今后高考命题的焦点之一,秦的统一、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西汉东汉初统治政策的调整、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东汉末年的政局、民族关系、重要帝王等内容应该引起关注。方法指导近代历史学家夏曾佑曾说:“中国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国之境,得汉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国之所以为中国也。”他认为孔子、秦始皇、汉武帝与中国历史关系至大。可以说,秦汉是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第一次发展高峰,也是中国封建政治、经济制度奠基的时代,还是中外文化交融、民族关系发展和科技文化辉煌的时代。本单元的重点、难点有:秦统一的历史条件和意义、西汉和东汉初统治政策的调整及成效、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与发展、两汉政治经济制度、东汉豪强地主和中后期政局、两汉民族关系概况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及巩固、两汉的对外关系、秦汉文化发展的背景及地位等。要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这条主线索来引导学生把握单元时代特征,概括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方面的变化、特点,提高学生的概括、比较、归纳、认识能力。秦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秦汉政治史的重要内容。新教材对这一内容的阐述是充分的。教学时,首先应讲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含义、特点,从地方权力集中中央、中央权力集中皇帝这一特征进行把握。要全面、客观地评价这一制度,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形成时期,其对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方面,积极作用是主要的,负面影响是次要的。政治上,统治者在寻求统治思想和统治政策方面作了不懈的探讨。汉高祖、汉武帝、汉光武帝等君主,能总结历史经验,及时调整统治政策,从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要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秦汉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一方面封建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措施;另一方面,国内各民族的关系出现了非常复杂的局面。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等所采取的巩固国家统一、发展民族关系的举措。要用正确的观点,评价各民族之间的和战关系。各民族之间的战争,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内战”,不应用近现代民族战争的观点予以评价,这种战争是不能分“侵略”和“被侵略”的,只有正义与非正义之分。要克服大汉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等错误观念的影响。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光武帝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的封建帝王。通过对他们政绩的评述,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和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评价历史人物,提高将历史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能力。要注意通过有关问题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认识的能力。如通过秦暴政而亡和汉初统治政策的调整,提高把握历史现象内在联系和规律的能力。通过比较两汉处理民族关系的相似之处和两汉统治的异同,提高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比较能力,认识封建王朝治乱兴衰的规律。【基础知识归纳】本单元包括秦、西汉、新、东汉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从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