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教学目标】1.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2.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知识梳理】一、五四运动1.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政府对内独裁专制,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国内阶级矛盾加深。(根本原因)(2)经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3)思想: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人民指出了解放道路。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思想的解放。(4)导火线: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2.经过(1)第一阶段: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2)第二阶段:中心在上海,主力是工人。3.结果:初步胜利(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2)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3)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4.意义(1)性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2)特点: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作用: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走上同工人相结合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传播到工人中去。(4)影响: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理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的开端(1)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主力军,显示了巨大的力量,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在运动中起了领导作用,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将承担起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责任。(2)五四运动启发广大人民觉悟,准备了革命力量的联合,因此比辛亥革命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3)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使更多的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为社会主义者,并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而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4)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已成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这样,五四运动后,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引,以社会主义为奋斗目标,以广大人民群众为基础的中国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1.背景(1)辛亥革命后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经济基础(2)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阶级基础(3)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思想基础(4)共产主义小组的成立——组织基础(5)共产国际的帮助——外部因素2.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1)奋斗目标:用无产阶级革命军队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实现共产主义。(2)中心工作:组织工人阶级,领导工人运动。(3)中央机构: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3.意义:中共是一个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反帝反封、实现社会主义为目标。代表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的利益。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反帝反封的革命纲领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补充说明:中共一大制定的革命纲领是不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的,因为当时中国的北洋政府并非资产阶级政权,所以中共首先应该推翻的不是资产阶级政权,而是北洋军阀及其靠山帝国主义国家。因此,1922年召开了中共二大,在分析了中国国情后,制定了新的符合中国实际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列强除军阀!三、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一].国共合作的实现(1)国共合作的必要性:反革命力量的强大使国共两党都无法单独战胜敌人。(2)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国民党是当时的革命政党;国共双方的革命纲领有相似之处。(3)国共合作的条件:①共产党方面: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中共“三大”决定与国民党合作。②国民党方面:孙中山的伟大转变。③外部条件:共产国际的推动。2.标志:国民党“一大”的召开。3.政治基础:新三民主义。4.作用:国民革命运动迅速高涨。5.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二].北伐战争(1)北伐的条件:国民大革命运动高涨;国民政府和国民革命军的建立;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2)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3)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4)结果:打垮吴佩孚、孙传芳两大军阀;革命势力发展到长江流域。[历史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