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二)课题课型新授课基的于教学学情目与标课设标计1、知识与技能:知道波是声音的形式,知道声音传播的快慢。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初步认识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提高观察现象的能力,并学习初步的科学研究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教学重难点1、重点:声音的传播形式。2、难点:声音的传播形式。课堂教学三个核心设计核心提问1、声音是有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2、声音传播有多快?3、如何估测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核心练习(作业)1、作业本第2节(二)。2、复习巩固声波和声速。3、预习耳和听觉。核心板书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声波声音是一种波。二、声音传播的速度在15摄氏度空气中声音速度是每秒340米。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走过多少崎岖的路,而在于从生活中感悟了多少!教学过程(内容实施与评价)一、导入新课声音能够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你知道声音是以什么形式在介质中传播吗?二、新课教学1、声波实验演示:用口径较大的音响喇叭对着邻近的烛焰播放音调很低的声音时,喇叭将发生什么现象?你看到烛焰发生什么现象?针对这个现象你作如何解释?烛焰发生偏转说明烛焰周围的空气在_____________。模拟实验:水槽中盛有平静的水面,水面上浮着一个软木塞。用铅笔有节奏地点击水面某处。观察水面出现什么现象?远处的软木塞怎样运动?解释:用笔点击水面后,由于笔的上下振动,引起水面的振动,水面出现波纹,而且波纹从中心向四周传播出去,引起远处的木塞浮动。但木塞只在原地附近浮动,并不向远处移动开去。分析讨论:请你用水波实验的现象来解释,烛焰发生偏移的原因?喇叭振动引起周围空气振动,空气振动引起空气中的烛焰振动。深入思考:根据物体振动能发出声音,空气、水能传播声音和刚才的两个实验现象,请你分析:物质传播声音是通过什么形式完成的?演示实验证实:音叉共鸣,另一音叉弹起乒乓球。声波:声音是通过波的形式通过介质将声源的振动向外传播的。这个波叫声波。声波的应用:超声波粉碎仪、超声波粉碎担结石、声呐。小结:产生:声源的振动(声源有:固体、液体、气体)声音传播的实质:声源的振动的传播开去。传播的形式:通过介质以声波形式向外传播。2、声音传播的快慢对于图2-18注意以下几点:(1)注意比较速度应该在相同温度下,所以应将空气中的速度进行计算。(2)要求学生记住:空气中15℃时的速度为340米/秒。柱形图表示法的介绍:阅读后让学生再次解释为什么队员们要贴着耳朵听。举例:北宋时代的沈括,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龚敌人的马蹄声,这是为什么?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种会出现许多有趣现象。现象:有一根很长的自来水管,一个人在管子的一端喊一声,另一人用耳朵贴在另一端,此时,他应该能听到几次声音?在雷雨交加的夏天,一声彻雷后,往往是雷声轰轰不断。这又是什么现象呢?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思考:现在老师在讲课你们能听到回声吗?我发出去的声音遇到障碍物了吗?能被反射回来吗?可为什么听不到呢?人耳区分原声和回声最小时间间隔为:0.1秒计算:以空气中每秒340为的速度为标准,人耳能区分出原声和回声和最短距离是多少?(340×0、1=34米,34/2=17米)结论:人离障碍物的距离至少有17米。让学生讨论:在哪些生活环境中你听到过回声。课件:北京天坛回音壁。回声的应用:(1)测距离:L=vt/2(2)测深度:h=vt/2例题:某学生对着悬崖喊了一声,0、4秒后,听到了自己的回声,由此人离悬崖的多远?3、课堂小结让学生总结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4、课堂小结见学案。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