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人文地理专题复习学案——区域特征和区域环境问题及治理【直击考点】1.结合实例,了解区域的含义2.结合实例,比较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3.结合实例,理解在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4.结合实例,说明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的措施。【考点扫描】1.区域的含义(1)概念: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它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的指标和方法划分出来的。①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有的区域界线明确,如行政区域;有的区域界线模糊,如自然区域②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具有显著的差异性③区域具有一定的优势、特色和功能④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相关区域2.不同区域自然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1)自然环境:气候、地形、植被、土壤、自然资源(2)社会经济环境:发展基础、产业结构、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和城市化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交通运输状况、科教水平等。3.不同发展阶段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区域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的改变而改变。区域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1)初期阶段(区域早期发育阶段):往往由某一自然资源或便利的交通位置等个别的或几个组合的具有集聚力量的因素,吸引某企业或产业布局,形成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基本上是协调的。(2)成长阶段(是指区域的中期发展和成熟阶段):初始阶段的个别经济增长点或个别城镇向周边不断扩展,形成由点到面的发展局面,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日趋复杂。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已显现出不协调。(3)后期阶段(区域的衰败萎缩阶段):随着本地区资源的耗竭,由于技术、产业结构等(2)特点与区域外整个市场发展的不和谐,本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因素的集聚能力减弱,导致区域整体发展呈现萎缩。这一时期的人地关系矛盾加剧。4.区域环境与发展自然原因:①平地覆盖疏松沙质沉积物;②大风日数多;成因③气候干旱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利用不当危害:①造成土地生产力下降,农牧业减产,甚至引发饥荒;②风沙掩埋聚落、交通设施和水利设施;③为沙尘暴提供充足的沙尘来源;④威胁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影响区域社会、经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措施: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调节农、林、牧用的之间的关系;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过关测试】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共15小题)我国“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据此完成1—3题。1.这种划分是按A.单一指标划分的B.自然指标划分的C.综合指标划分的D.地理位置划分的2.关于所划分功能区域的叙述,正确的是A.各区域都有一定的面积和范围B.各区域内部的特征完全一致C.各区域间都有十分明确的界线D.各区域开发政策和措施完全一样3.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A.整体性B.差异性C.开放性D.阶段性我国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4.(07.镇江模拟)16.有关区域发展转型阶段的叙述,正确的是A.区域原先具有的集聚效应减弱,区域经济呈现衰败、萎缩状态B.区域发展面临失业率升高、人口增多等严重的社会问题C.经济增长加快,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D.人地关系已趋缓和,经济、生态、社会获得持续发展(07.常州模拟)读我国三大自然区划分图,回答5—6题:5.划分Ⅰ、Ⅱ、Ⅲ三大自然区的主要依据是A.气候和地貌B.土壤和气候C.植被和土壤D.地貌和植被6.流经三大自然区,流域跨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的河流是A.黑龙江B.黄河C.珠江D.澜沧江7.下列每项中有两个不同区域,两个区域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差异最显著的一项是A.江苏省青海省B.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