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中心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核舟记》教案3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分析、理解文章内容。2、学习本文从总到分,从分到总,按照事物各部分的空间位置和人、物的主次,突出重点,作具体细致的描述说明的写作方法。3、学习语言的准确、简明。4、认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卓越技艺。重点:目标1、2难点:目标3测评内容及学生活动设计前置测评一、检查熟读或背诵课文情况(略)二、翻译下列句子:1)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2)盖大苏泛赤壁云。(3)楫左右舟子各一人,·····若听茶声然。(4)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6)技亦灵怪矣哉!自学内容赏析课文p172——174目标活活动一:分析课文内容。据下列问题,小组讨论探究,逐题解决,积极展示,比一比谁说得准确。时间25分钟。师在学生讨论回答时,对学生予以适当的肯定,表扬。动设计具体如下:1.第一部分(1):总述王致远的雕刻技艺,引出“核舟”,点明题目。(1)作者是怎样称赞王叔远的雕刻技艺的?——奇巧(2)王叔远雕刻的方法是什么?——因势象形,各具情态。(3)作者得到的核舟是什么内容?——大苏泛赤壁2.第二部分(2——6):详细具体的介绍“核舟”的内外形状、结构和物态特点(先总写后分写)。第一层(2——5):介绍船正面的布局和雕刻的人、物及情态特点。(1)作者是采用什么方法来说明核舟的内容的?——先总写,再分写。总体介绍核舟的概貌——介绍船舱——介绍船头——介绍船尾——介绍船背——分类统计核舟上的雕刻内容(2)第几段是总写?都写了哪些内容?——第二段是总写。指出了核舟的大小,船舱的位置、结构和装饰。先总写核舟的整体:多长多高。然后写核舟的船舱:先外而内,后内而外。眉目清晰,层次井然。(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紧扣“奇巧”二字的?——从船舱内“相望”的雕栏,从可起可闭并刻有东坡名句的八扇小窗来紧扣“奇巧”二字。(4)作者在介绍船头时主要介绍了哪些内容?——三个主要人物的雕像。(5)作者是如何介绍的这三个人物的?——从三人的姿态、神情各自的特点来介绍的。先交代三人所处的位置,然后逐一写他们的动作、衣着、体貌、神情。(6)这三人的位置、神态各是什么?苏东坡:居中——宋代著名文学家。位置佛印:居右——是个和尚,苏轼的朋友。鲁直:居左——黄庭坚,字鲁直,宋代文学家,也是苏轼的朋友。苏东坡:峨冠而多髯。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现右足,微侧。神态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现左足,微侧。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小结:三人姿态、神情各有特色,可见“奇巧”。三人同样是闲暇安适,但动作神情各不相同。苏黄二人主客分明,共同切磋,忘怀得失,陶醉与画卷美好的意境之中,全然是学者风度。而佛印的动作、神态则超脱粗犷,俨然是个出家人。写苏、黄二人,详写姿态,兼写神情,笔调细腻;先写上半身,后写下半身,井然有序。写佛印姿态、神情栩栩如生。先苏后黄次佛印,主次分明。作者用比较的方法来介绍,既显露出所雕人物的各自不同的身份性格,又表现出雕刻者在构思中融入了自己的艺术情趣。(7)作者是如何描写舟尾的?——写核舟上的次要人物舟子二人的形象。居左者:仰面啸呼(动)居右者:视端容寂(静)舟子神态、动作、神情刻画细致,动静相兼,动静对照,相应成趣,实在“奇巧”。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准确生动地展示出了王叔远“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绝妙的雕刻技艺,可见语言的准确、简明。第二层(6):介绍舟的背面(1)作者是如何介绍船背面的?——船背虽是略写,也是先总写它的形状“稍夷”,再介绍上面的题字、篆章的内容、大小、颜色。(2)哪些地方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细若蚊足,勾画了了”用比喻的方法再次表现王叔远高超的雕刻技艺。3.第三部分(7):对“核舟”总结、评价。(1)作者是如何对核舟进行总结的?——从统计入手,进行总结。(2)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罗列“核舟”上所刻的物品、文字的数目以显示“核舟”容量之大,接着用“计其长曾不盈寸”再次强调“核舟”体积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