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两汉的政治经济制度【知识网络】特点:,有所。①武帝分全国为13州,每州作为——个监察区?设刺史一名进行监察。刺史级别不高。但代表中央,可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②东汉时期刺史权力增大,东汉末年,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汉初制与制并存。王国:名义受,实与无异。侯国:相当于县,享用,无治民权,受所在郡监督。“”:分割王国属地,列侯归郡统辖。“”:限制诸侯活动,不许招结宾客,不得参政。目的:为适应的需要。含义:即选举。是由的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西汉主要选官途径。主要方式:西汉:举,东汉:。衰落: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门第族望成为主要依据,世家地主由此形成发展。征召:自上而下的选官制度。①含义:被正式编入政府户籍的平民百姓。西汉人口最多时近六千万,东汉末年达五千六百多万。②义务及负担:身份独立,依资产多少承担国家的和、。田租较轻,但、及附加税、杂役很重。[课堂练习]1.西汉的政治制度与秦朝相比,最大的差别是A.中央机构不同B.地方制度不同C.皇帝权力不同D.根本目的不同刺史制度王国问题封国制郡县制与封国选官制度内容察举编户齐民2.有关汉初的封国制的史实不正确的是A.汉初开始就长期存在B.封国分王国和侯国两级C.王国严格受朝廷控制,权力弱小D.侯国直属朝廷,不受所在郡县管辖3.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的直接目的是A.加强诸侯王的权力B.剥夺王国的封地C.分割王国的封地D.收回王国官吏任免权4.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人口增长B.组织人民进行训练C.控制剥削平民D.维护地方治安5.西周的分封制与西汉初年的王国分封制A.都是中央集权制B.都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C.都是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而实行D.都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瓦解6.东汉选举的主要依据是A.学术水平B.土地财产C.门第族望D.道德修养7.汉代农民最基本的负担不包括A.田租B.人口税C.杂役D.更赋8.公元前106年,汉武帝分天下为13州,每州设刺史一名。刺史的主要职责是A.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B.征收赋税,征发徭役和兵役C.推荐和选拔地方人才D.加强对地方官吏的控制和管理9.西汉统治者大力解决王国问题的主要原因是A.王国势力危及中央集权的巩固B.同姓子弟并不能确保刘家的天下C.王国盗铸铁币使中央财政亏空D.王国的官吏不听从中央的节制10.《贾谊·治安策一》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剥夺王国的封地B.推恩令C.夺取王侯的爵位D.继承西周的分封制11.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A.刺史制度B.郡国并行制C.察举制D.三公九卿制12.西汉王国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汉高祖分封同姓王B.错误地吸取秦亡教训C.铲除异姓王的后果D.休养生息的宽松环境13.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A.郡国并行制的实行B.刺史监察权的加强C.三公九卿制的建立D.尚书台权力的扩大14.下列各项与西汉诸侯王问题的解决无关的是①令郡国岁举孝廉②颁行“推恩令”③裁并地方官衙④颁布“附益之法”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5.在刘邦实行的治国措施中,动机与效果明显矛盾的是A.加强监察制度B.分封诸侯王C.再三减免租税D.复故爵田宅16.汉代实行编户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控制人口流动B.维持地方的治安C.组织了男练兵D.确保赋税的征收二、材料解析题(共10分)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1:“(武王)封诸侯……封尚父于营丘曰齐……余各以次受封。”材料2:《孟子》记载周分封的情况是“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军队)移之。”材料3:《汉书》记载:“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小,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然诸侯原本(自身)以大,末流(不良习气)滥以致滥,小者淫荒越法,大者睽(分离)孤横逆,以害身丧国。”材料4:《汉书》载:“(主父偃)说上(武帝)曰:今诸侯弟子或十数,而适嗣(法定继承人)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地之封……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