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本课在教材第123-126页。作者鲁迅,发表于1934年10月20日《太白》半月刊第1卷第3期,署名公汗,后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这是一篇驳论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人们群众中散发悲观论调,把亡国的责任推委于一般老百姓,这种背景下,鲁迅发表了这篇鼓舞人心的立志文。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运用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诬蔑这些词语。2.了解、掌握驳论文的论证方法。3.学习仿词修辞等,对鲁迅语言的犀利有所认识。过程与方法1.自读、自学运用字词,教师检查并深化。2.诵读本文,体会文章语言的特色。3.通过讲解“他信力”、“自欺力”、“自信力”三种观点,体会、掌握驳论文的论证方法。4.进行拓展活动(如对现今中国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发表评论等),加强学习本篇文章的时代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体会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2.学习鲁迅精神,培养学生更多关注现实生活。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重点1.学习驳论的论证方法。2.通过分析文章的语言,体会鲁迅语言的犀利风格。3.透过鲁迅文章,看现实生活,体会鲁迅文章的经典性。难点1.驳论的论证方法。2.鲁迅语言风格的体会。教学突破1.从史实中寻找“中国的脊梁”的代表人物。2.讨论中国人现今如何做到、做好“自信”。3.讨论现今中国人还有哪些“力”没有做好。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第一课时前,找到反映当时时代背景的歌曲或者影像等,让学生对当时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2.第二课时前,搜集一些关于现今国人素质问题的资料,以供课上讨论。学生准备1.第一课时前,通读这篇课文,标示出生字词,了解其词义及其运用;搜集“九一八”事变后,国内形势的资料,对此有所了解。2.第二课时前,搜集一些关于现今国人素质问题的资料,能在课上与同学分享交流。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1.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导入新课。2.多种形式朗诵,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气。3.通过分析三个词语,讨论学习驳论的论证方法。学生活动1.了解时代背景,进入当时的氛围中学习新课。2.掌握用朗诵法体会学习文章的语气。3.在讨论中,积极思维,掌握、学会驳论的论证方法。一、以当时的时代背景导入新课(约分钟)二、多种形式朗诵,诵读中体会文章的语气(约分钟)三、通过分析三个词语,讨论学习驳论的论证方法(约分钟)教学步骤(第2课时)教学流程设计教师指导1.以游戏开头,导入第二课时学习。2.了解、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3.拓展活动,加强鲁迅作品学习的时代性。学生活动1.能发散思维,精神充沛地进入新课。2.体会鲁迅文章语言的犀利。3.充分讨论,体会鲁迅杂文的经典性。一、以游戏开头,导入第二课时学习(约分钟)二、了解、学习本文的语言特色(约分钟)三、拓展活动,加强鲁迅作品学习的时代性(约分钟)本课总结本文是一篇驳论文。但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在斗争中表现英勇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了信心。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板书设计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鲁迅文章的学习,可探究的内容比较多。语言、论证方法、文章思想的深度、社会责任感、鲁迅本人等等,都是值得我们将其作为学习内容的。特别是鲁迅杂文思想的批驳性、实事性、战斗力,开创了一代杂文的特色,将此作为学习的重点,就需要在学习这类课文时,加强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因此,引入现实性的问题进行拓展训练,很符合对鲁迅杂文的学习的要求。练习设计随堂练习设计1.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玄虚之至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前仆后继仆舍身求法答案与提示:玄虚之至:“玄虚”,空虚,不真实。“玄虚之至”,玄妙空虚到了极点。诓骗:欺骗。怀古伤今:指追念古代的事情,感伤今天的现实。为民请命:指替老百姓向统治阶级请求保全性命或解除痛苦。又解:代表人民的利益,替人民说话。前仆后继:(仆,倒下。)前面的人倒下了,后面的人继续冲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