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学案导学1、环境问题的概念与类型①环境问题的概念和成因(a)概念:环境问题指人类过度开发利用资源和情况下发生的环境破坏或环境退化,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所有问题。成因: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排放的废弃物和有害物质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加大,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对资源的需求加大,造成资源的匮乏。②环境问题按性质分类(a)按环境问题的性质可分以下四种。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等。由环境污染深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等。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森林砍伐、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自然资源衰竭问题:森林、草原、矿产等资源的减少和破坏。2、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b)部分资源趋于枯竭、人均资源拥有量减少;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受损;环境污染,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下降。3、古代人地关系思想的产生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历程(a)崇拜自然——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谋求人地协调4、现代人地关系思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背景(b)18世纪的产业革命以后,人类的生产能力极大提高,环境问题日趋尖锐,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愈演愈烈,“地理环境决定论”、“适应论”等观点纷纷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有些人地矛盾甚至危及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地关系“和谐论”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更新更全面更深刻的“可持续发展论”,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是人类社会对人地关系认识深化的体现。5、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①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b)地坏提供自然资源的能力和环境的自净能力都是有限的。人类为了合理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保护好自然环境,使世界各国都能够获得良好的发展,并使未来人在满足其需求的能力不被削弱,只有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使人类社会有一个共同的美好的明天。②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b)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核心思想:健康的经济发展应建立在生态可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自身发展的基础上。追求目标:既要使人类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个人得到充分发展,又要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不对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基本内涵:发展的观念、公平的观念、环境的观念、权利的观念。6、控制人口规模①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a)控制人口规模是协调人地关系的最紧迫的任务。②我国控制人口规模的具体策略(a)设立计划生育机构,进行宣传教育,落实节育措施,免费提供避孕药具和节育技术服务,并把人口计划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小孩。7、转变发展模式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b)特征: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具有“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的特征。它的后果是使人类的社会生产多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入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拓展提示]我国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有其必然性,这是由我国的具体国情——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决定的。首先,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庞大的人口压力,每年有高达1/4的新增产值被用于养活新增加的人口;其次,我国的资源短缺令人担忧;再次,我国在发展中面临着深刻的环境危机。面对生存、发展严峻危机,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我国的发展只能选择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②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的特征(b)特征: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入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经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耗竭,具有“低投入、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特征。8、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森林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及解决措施(b)自然资源主要问题措施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