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白杨礼赞》(第2课时)教案一、复习导入1、听写生字。2、复习象征手法,多媒体展示图片,请学生尝试说明图片所展示的象征意义。(国徽下摆放着一盆万年青的画面,象征着什么?答案是“祖国万岁”,请学生解释答案对否,讲述原因或理由。)二、研读课文阅读第5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力争上游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各有什么特点?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外部形象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质朴)教师讲解:这些都是白杨作为植物的形态,表面上是逼真的描绘,实际上是高度的提炼。作者把白杨树的姿态向一个特点(也就是“参天耸立”)集中。3、第二个方面,则是精神的,也就是内在的气质:①倔强挺立。②努力向上。③参天耸立。④不折不挠。⑤在风雪的压迫下。⑥对抗着西北风。教师小结:这一段描写了白杨树的形象美和精神美,使人们透过白杨树不平凡的形象,看到它的不平凡的精神,从而产生崇敬、赞美之情。文章的第6自然段,再次抒发了这种感情,突出了白杨树的不平凡。再读课文第7小节,思考下列问题:1、哪些词语可以形容白杨树的不平凡?伟岸、正直、朴质、严肃、温和、坚强不屈、挺拔、伟丈夫等。2、为了表现白杨树内在气质的不平凡,采用了哪些手法?①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指出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流露出作者对白杨树之美的肯定;②以“伟丈夫”与“好女子”相对比,突出它刚健的不平凡的内在气质。3、文章如何展开联想,由树及人?四个排比反问句是怎样逐句加深的?第二层,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并深化,发人深思。第一句由树及人的过渡,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那么,应该觉得它是什么呢?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不想到”、“不联想到”、“不更远一点想到”等词语就反映了一层比一层深的含义。第二句从白杨树的性格出发,点明白杨“至少”象征着“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北方农民。第三句从白杨树“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哨兵。第四句从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感情得到升华,文章达到高潮。4、学生朗读第8自然段,思考讨论:这段赞美白杨树和第1、4、6、8自然段有什么不同?教师归纳:作者直接把白杨树与北方农民联系起来,总结了它们的相似之处:一是“极普通,不被人重视”,二是“有极强的生命力”。用一递进关系的复句阐述了赞美白杨树的原因。在这段文字里,作者改用肯定的句式,正面论述,更加鲜明地强调白杨的象征意义。5、刚才我们讨论的都是写白杨树的,但文章的第二段似乎不是写白杨树的,这一段写什么呢?它与白杨树有关系吗?明确:这一段是描绘西北高原的壮美景色,它是白杨树的生长环境。6、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绘西北高原的?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明确:作者先从三个方面来描绘:色彩——“黄绿错综”;幅员——“无边无垠”;地势——“坦荡如砥”。作者之所以要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是为了给白杨树的出现设好背景,从写作的角度来说,写背景对于主要的表现对象白杨是一种陪衬,可是写得这样壮美,却带来难度:黄土高原已经很雄壮、很伟大了,白杨要怎么才能更美呢?这个问题马上被作者化解了。他笔锋一转,把雄壮变成了美的对立面:“单调”,壮美变成了不美,激动转化为“倦怠”。这个“倦怠”,就是白杨出现的第二种背景,不过不是地理环境的背景,而是心理的背景。有了这个心理背景,白杨出场,就打破了倦怠,引起强烈的兴奋的一个反衬。从下文可以看出,这种倦怠,就是为了让白杨出现时,作者是“惊奇地叫了一声”。所以着意描写黄土高原有烘托白杨树的作用,不平凡的环境培育了不平凡的白杨树,产生了不同的心理背景。7、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①结尾写楠木是为了与白杨树对比,突出白杨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