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雪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背诵默写。2、朗读诗歌,理解内容。3、感受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以及他的伟大抱负和坚定信心。教学重难点:理解文章内容,领略词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胸怀、思想感情。教学准备:课件一份,音频资料一份教学安排: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二、走进作者,了解写作背景。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湖南湘潭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中国人民的领袖,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2月。当时,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全党的领导地位。毛泽东同志率领长征部队胜利到达陕北之后,领导全党展开了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伟大斗争。在陕北清涧县,毛泽东同志曾于一场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yuán]上视察地形,欣赏“北国风光”,过后饱含激情地写下了这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三、整体感知:1、听录音,把握朗读节奏、重音、停顿,正读音。沁园春()莽莽()红装素裹()略输()稍逊()成吉思汗()折腰()今朝()分外妖娆()数风流人物()稍逊风骚()2、全文赏析思考:上下阕之间有一句过渡句,请迅速找出并说说它的作用。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用:承上启下。概括上下两阕的主要内容上阕:描写北国雪景,展现祖国山河的壮丽下阕:由祖国山河的壮丽引出英雄人物,纵论历代英雄,抒发诗人的抱负四、小结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二、继续研习上阙,赏析诗句1、“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体会“惟余”和“顿失”的作用并说出所用的修辞方法是什么?“惟余”体现白雪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表现冰封速度之快,用了夸张的修辞。2、作者为何选取这些景观?明确:“长城”、“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最能反映北国风貌,而且与“千里”“万里”相照应,续写地域的辽阔,显示诗人博大的胸怀,雄伟的气魄。3、山舞银蛇,原弛蜡象。一“舞”一“驰”,用的是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不仅生动地表现了群山和高原的连绵起伏的美丽形象,且化静为动,赋予沉寂的大自然以旺盛的生命力,想象丰富,生动传神。4、欲与天公试比高。一个“欲”和“比”,把群山和高原人格化了,不仅突出了它们之高,更显示了其无畏气概和斗争精神。5、末尾三句是实景还是虚景?从哪个字可以看出?末尾三句是虚景。从"须"这个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借助想象来写雪后景象的。6、上阙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抒发了词作者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三、研习下阙1、开头两句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承上启下。前句总括写景,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后句总领下文抒情,指出历史上许多英雄人物为祖国的壮丽河山而倾倒。2、到底引出了哪些英雄人物?他们的相同点是什么?对于这些人物作者用了一个字作了评价,是哪个字?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这五个人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杰出人物,都有雄才大略,赫赫战功。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过巨大影响。3、分析“惜”的含义“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对中国历史的发展都有过巨大影响的英雄;“惜”中含贬,委婉指出这些英雄短于文治(略输、稍逊、只识),在政治、思想、文化方面建树不多;“惜”中寓志,蕴含无产阶级后来者居上的气概,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的自信。第三课时一、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导入新课二、继续研读下阙1、既然是“惜”,那么作者认为这些人物是真正的英雄吗?谁才是?是新时代在文治和武功两方面更杰出、抱负更伟大的人,应该是人民群众,也应该是无产阶级革命家,还应该是自己2、点明全文主旨的诗句是哪一句?怎样的主旨?“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表达了诗人后来者居上的气概,抒发了他作为革命家的伟大抱负和坚定的自信、自励。三、随堂练习1.“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作者为什么不用“赞美”而用“折腰”?此句在全词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赞美”一词在全词中表达情感比较单薄、单一,并且在音韵上不符合本词要求。“折腰”本是鞠躬、倾倒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