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休日任务型自主学习导学案(11)【主干知识回顾】(4分钟)1.城市2.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重点知识再现】(8分钟)1.标志: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最主要的标志)②城市用地规模扩大③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2.城市化动力机制:社会经济发展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城市化水平就越高,反之就越低。3.城市化的特点4.中国的城市化:(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水平低)5.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比如原先的地形、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6.城市化过程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改变了土地利用方式,原先的农业用地逐步演化为建设用地。城市化也改变了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活动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原先的乡村景观逐步为城市景观所取代。城市化过程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与此同时,经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起步早晚速度慢快城市化水平高(75%以上)低(39.9%)后果逆城市化虚假城市化和滞后城市化农业区位因素自然条件: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科学技术:劳力、机械、技术、种植、耕作社会经济:市场、交通(包括冷藏、保鲜)、消费、政策主要农业地域类型水稻种植业商品谷物农业大牧场放牧业混合农业区位因素特点问题与措施区位因素特点问题与措施区位因素特点问题与措施区位因素特点问题与措施城市化过程与特点城市化城市化特点城市化动力概念标志意义主要动力与产业化关系世界城市化进程发达国家城市化发展中国家城市化中国城市化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城市病中国城市发展趋势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得以大幅度加强。城市化过程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改变着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广泛渗透,强化了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7.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大城市中心区人口密集,交通拥挤,环境趋于恶化,地价房租昂贵,加之环境质量下降,就业比较困难,社会不太安定等。8.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①气候(光照热量):光照长短、强弱的地区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作物的地区分布;热量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②地形:地形的类型、海拔和坡向影响作物种类分布和生产规模。坡度大于25°的坡地不宜发展种植业,适宜发展林、牧业;平原地区宜发展耕作业。③土地:不同位置的土地资源具有不同的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所表现出的生产力也不同。根据不同土壤类型,发展适宜生长的作物种类;根据土地的位置,确定发展的农业地域类型。④水源:湿润、半湿润地区,灌溉水源是农作物高产稳产的条件;干旱、半干旱地区水源是发展灌溉农业的先决条件。根据不同地区的水分差异,选择种植不同的作物。(2)社会经济技术条件:①市场: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的价格,进而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交通: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有利于发展商品农业。园艺业、乳畜业等应布局在交通便利的地方。③劳动力:数量多少、素质高低影响农产品的成本和质量,劳动力丰富的地区可以精耕细作、集约经营。④技术装备:农业技术装备先进和技术发达的地方,可发展附加值高的农业及农业专业化生产。如花卉、蔬菜等9.农业地域类型(1)水稻植业:①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气候区和热带雨林区。②区位因素: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是季风气候或雨林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比较适合水稻的种植。人口数量多,对稻米的需求量大而且大米是这里人们的主食,政策支持。劳动力丰富,种植历史悠久经验丰富。③特点:小农经营,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④措施:集约经营,控制人口数量,加快机械化发展,兴修水利,加大科技投入。(2)商品谷物农业:①美国、加拿大、阿根廷、澳大利亚、俄罗斯、乌克兰。②区位因素:平原广阔、土壤肥沃、夏季高温降水较多,交通便捷(河海铁公),市场需求量大,政策支持,科技水平高,工业发达提供大量农业机械、化肥、农药等,地广人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