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交流”平易之美》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体悟说明性文字的“平易”之美,将它与叙事性文字区别开来。2.初步了解说明性文字在书面与口头语中的不同表达。3.养成应用各种语言的能力与习惯,能清楚明白,通俗平易地表达。【教学重点】学会用平易的语言对某一现象进行解说。【教学难点】养成应用各种语言的能力与习惯,能清楚明白,通俗平易地表达。【评价任务】1.走近平易之美——结合资料,初识美在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2.走进平易之美——结合例文,认识美在表达的客观性、准确性。3.细品平易之美——结合课文,品味美在表达的平实性、生动性。4.表达平易之美——写作实践,探索美在口语交流的亲切性、得体性。【课程设计理论依据】“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提高独立写作的能力。”“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写简单的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课前预习】1.再读课文《水之歌,水之思》,进一步体会其写作目的及语言特点。2.再读课文《黄果树瀑布》,并搜集介绍黄果树瀑布的资料,比较《黄果树瀑布》与《水之歌,水之思》在写作目的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3.调查家乡的某处旅游景点,积累写作素材。【教学过程】一、走近平易之美——美在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1.在课文《白洋潮》的最后写道:“先辈言:浙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钱塘江大潮是纯由“龛、赭两山漱激而起”的吗?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作者张岱不明白。大家知道吗?读一读课本104页的小资料,看此处怎么给我们解释的。(1)学生读文,说出自己的理解。(2)投影出示资料:钱塘江大潮的成因天时:农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太阳、月球、地球几乎在一条直线上,所以这天海水受到的引潮力(月球、太阳或其他天体对地球上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和对地心单位质量物体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绕地-月(日)质心运动所产生的惯性离心力与月(日)引力的合力。)最大。地利: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地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公里,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公里,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缩小,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涌。风势:沿海一带常刮东南风,风向与潮水方向大体一致,助长了潮势。这部分简洁平易文字应该可以解释张岱老先生的疑问了。大家读后对钱塘江大潮的成因也从天时、地利、风势三个方面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此类客观地说明事物或事理的文章属于说明文,其表达方式为说明。说明,即阐释,就是对客观事物、事理进行解说。在文章和口语交际中都要用到说明的表达方式。写钱塘江大潮的文学作品写得都很美,然而钱塘江大潮的成因这些科学知识是那些写文学作品很难给予我们的。这就是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平易之美——美在内容的知识性、科学性。二、走进平易之美——美在表达的客观性、准确性1.说明性文章知多少:你还知道哪些类别的文章是以说明为主的?学生交流、明确:各类科普读物、各种合同、条约、法律条文、辞书条文、章程、调查报告、说明书、讲义、教案等,都是以说明为主。2.我来鉴别说明文:看课本117页漫画,判断三篇短文哪一篇是说明性文字,并说明原因。(1)课本117页例文一。(2)课本118页例文二。(3)《教师教学参考用书》182页“(二)关于介绍漫画”中的补充例文。(投影展示)学生阅读、思考、交流。明确:显然例文(1)是“叙事性”而非“说明性”的。它讲述的是小伙子挖井的过程,超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