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九年级(第五册)备课教师授课时间教学内容囚绿记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抒情线索。2、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3、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感受作者的真挚情感,品味作品的诗情画意。树立积极的生命价值观教学难点:理解“绿”的象征意义。教学方法与手段读读提问启发回答教学准备无教学过程一、初步印象通读课文,采用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我们弄清楚这样一个问题:文章自始至终紧扣一个“绿”字来记叙,除了写“囚绿”之外,还写了哪些有关“绿”的意念和行动?明确:文章紧扣一个“绿”,由“择绿、赏绿、囚绿”到“放绿、思绿”,每一个意念与行动都体现着作者对绿的热爱,文章的最后,作者向“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常春藤“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一年后还在怀念并盼望“重和它们见面”,曲折有致地表现了爱绿的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每一步都有感情的不断深化,把对绿的情感推向高潮。二、走进心灵(一)圈点勾画品味赏析绿是一种颜色,人们往往赋予它很多的含义。绿,生机勃勃,它是生命的象征,可以为失意、彷徨的人带来无限的希望,可以为烦躁不安的人带来精神的宁静。读课文,我们采用动笔批注的方教后修改法,感受文中的“绿”有哪些丰富的意蕴。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可见“绿”象征了生命、希望;“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可见“绿”象征了向往光明、自由,象征执著的精神;“卢沟桥事件发生了……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可见“绿”象征了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二)吟哦讽诵而后得之陆蠡说:“我用文字的彩衣给他穿扮起来,犹如人们用美丽的衣服装扮一个灵魂。”文章语言优美、清丽。节奏舒缓,忧郁的色彩同表达的思想情绪十分融洽和谐。读他的作品,不仅感受到作家爱国主义情感的涌动,而且在诗情画意和清词丽句中得到一种美的享受。哪些语句让你获得美的享受的呢?读一读,说一说,可以用具体的例句来剖析。我们在朗读课文时,都被作者对绿的挚爱感动着。建议选择你最欣赏的语句,用恰当的语气进行朗读,来体会作者细腻真挚的情感。1.“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的理由。”采用有点喜出望外的语气来诵读。读出由内心而出的喜悦和满足,甚至有点窃喜。尤其是加点的字音要慢读、重读。2.“我开始了解渡越沙漠者望见绿洲的欢喜,我开始了解航海的冒险家望见海面飘来花草的茎叶的欢喜。”工整的句式,传递出内心的体会、激动、喜悦。读出内心的“了解”,语速稍快,加点字要读得非常深切。3.“我天天望着窗l:2常春藤的生长。看它怎样伸开柔软的卷须,攀住一根缘引它的绳索,或一茎枯枝;看它怎样舒开折叠着的嫩叶,渐渐变青,渐渐变老,我细细观赏它纤细的脉络、嫩芽,我以揠苗助长的心情,巴不得它长得快,长得茂绿。下雨的时候,我爱它浙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明确:成功的叙写,要有其灵动之处,既有生命也有灵性,否则就显得木讷,是不值得欣赏的。既然满心的喜悦和欢喜,“天天望着,细细观赏”,自然观察细腻,描写传神让我们有身临其境之感。眼前展现出一幅清新秀丽的画卷。写“卷须”“嫩叶”“脉络”“嫩芽”,写常春藤的“伸开”“攀住”“舒开”“摆舞”,写“柔软”“折叠”“变青”“变老”“婆娑”。正如朱自清先生的散文《春》,写春花,由高到低,从视觉、嗅觉、味觉等角度,采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写出春花的繁茂,表达作者的喜爱之情。4.“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离开北平一年了。我怀念着我的圆窗和绿友。有一天,得重和它们见面的时候的。会和我面生么?”明确:作者的叙述自然朴实,描写简约质朴,情感诚挚而朴素的。借物抒情,即小见大,于平淡之中蕴涵哲理。清新朴实之中,有作者对中国土地的怀念和光复国土的热望。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浓烈的爱国情怀,感悟到深长的意味和浓郁的情思。三、领略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