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南区麻柳嘴镇先华初级中学九年级语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案人教新课标版授课班级授课日期授课类型新授课学时数1学时知识与能力知识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过程与方法1.诵读法2.讨论法3、点拨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的时代意义。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课题引入同学们,大家还记得那财气势恢宏的新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吗?西路军胜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齐答;“得人心者得天下。”)今天,我们学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层探究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教学步骤及主要内容一、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范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2、朗读指导。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二、译读课文,把握文意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齐读课文。翻译课文,小组讨论,质疑、解疑。积累文言知1、引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1)通假字: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2)古今异义词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城,内城;郭:外城)委而幸之(离开。今义:往、到)亲戚畔之(亲戚朋友,包括父母兄弟。今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池非不深也(护城河。今指水塘。)(3)一词多义;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凭)以天下之所顺(用)三里之城(的)环而攻之而不胜(代词)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到)地利不如人和(有利)兵革非不坚利也(锐利)(4)注意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巩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威慑)(5)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主不战识。学生同桌之间讨论。全班交流。谈看法。则已,战就一定胜利。)三、思读课文,理清论证思路提问: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明确: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文章开篇提出论点,然后用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最后把“多助”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四、总结升华提示:学习文言文,要注意联系现实,古为今用,对于“人和”得道”,你是如何认识的?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明确: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和平共处,这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资源受到我们的重视。课堂练习其他课堂小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然后举例论证了这一论点,最后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板书设计本课作业背诵课文。本课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