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教案1课时第1课时1、能通过朗读,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2、能通过对文本的阅读,寻找本文的写作背景,理解标题的含义,并找出最后一课与平时的不同之处,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1、了解小说的三要素,理清文章的主要情节2、找出最后一课与平时的不同之处,初步体会人物的情感。1、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2、充分预习,积累字词,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教学预设个性化备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一般来说,“最后”总是让人印象深刻的,甚至终身难忘的。这节课我们将跟随法国小说家都德一起去听一堂特别的课——《最后一课》二、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为什么称这一课为“最后一课”?【明确:柏林已经来了命令,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学校只许教德语了。新老师明天就到。】【时代背景: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本文写于1873年,普法战争刚结束两年。法国在这次战争中惨败,被迫将阿尔萨斯全省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当了亡国奴的阿尔萨斯人民被迫要学习德语。这是他们上的最后一节法语课。】【作者:都德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一位杰出的小说家,一生共创了13部长篇小说,两部回忆录,一部剧本和四部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快速浏览课文,感知主要内容【明确: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是本文的两个主要人物,课文正是通过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见闻与感受以及韩麦尔先生的高度民族责任感来表现法国人民深厚爱国热情的。(板书:小弗郎士、韩麦尔先生)】2、跳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第一部分(1-10):写上课前,小弗郎士在路上所见的典型环境和课堂气氛;第二部分(11-23):写最后一课的经过,重点写了法语课,其次还写了习字课、历史课与拼音课;第三部分(24-29):写下课时的情景。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下课的顺序来安排情节】四、默读课文,理解标题这最后一课与平时上课有什么不同?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明确:作者从气氛、学生表现、后排板凳四个方面写出了上课前教室里的异乎寻常。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最后一课”无比庄严、悲愤,引起了学生、老师以及镇上人们的强烈震动和他们对“最后一课”的无比珍惜。】五、课堂小结: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阿尔萨斯省的一个小学生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中的见闻感受,表现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民在国土沦丧时的悲愤心情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