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二首》第二课时《金黄的稻束》一、导入新课。昨天我们在寒冷的腊月结识了有一腔爱国情怀的穆旦,在同时代与穆旦、杜运燮称为和谐的“三重奏”的,是一位女诗人——郑敏,而她的代表作之一就是《金黄的稻束》。在中国现代新诗史上,《金黄的稻束》的出现带来了一种语言的突破,一种雕塑的质感,一种将“思”与“诗”融为一体的可喜的努力,今天我们学习《金黄的稻束》,了解诗人郑敏是怎样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完美地融为一体的。二、作者及背景介绍郑敏(1920---),福建闽侯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哲学系。1952年在美国布朗大学研究院获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工作。1960年后在北京师范大学外语系讲授英美文学至今。1949年出版《诗集:1942--1947》,成为“九叶”诗派中一位重要女诗人。这首诗是写在20世纪40年代,当时诗人就读于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哲学系。在一个金色的黄昏中,诗人看见了一片开阔的稻田,一束束收割下的稻束,在夕阳中如同镀金似的金黄,使作者想起安于奉献的疲倦的母亲们,当这一情景触动作者灵魂时,使作者不由自主地写起这首诗来。三、朗读诗歌1.听范读,仿读。注意节奏、重音。2.自由朗读,熟悉诗歌。3.全班齐读。四、整体感知1.诗人笔下的金黄的稻束是怎样的形象?明确:金黄的稻束是母亲的形象。2.从哪些诗句看出来的?明确:“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3.表达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表达出对母亲的赞美。五、诗歌赏析1.郑敏说:“‘母爱’实际上是人类博爱思想之源头,大而化之,是和平、平等、互助、扶弱济贫、仁爱、慈爱、宽恕等等人类一切高尚理想和美德的原型与基础。”具体地说,诗歌中的母亲具有哪些特点?明确:充满爱怜的呵护儿女。辛劳、隐忍、宁静、寂寞,但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力量。2.诗人是如何将“诗”(诗的意象和语言的美)与“思”(对人类存在的思索)融合在一起的?明确:通过联想。3.联想的过程是怎样的?明确:稻束——疲倦的母亲——沉默的雕像——沉思——人类的一个思想。4.“稻束”和“母亲”之间有什么关联使作者产生这样的联想?明确:诗人通过成熟稻束的低垂进行类比联想。小结:郑敏是抗战后期崛起的大后方学院派青年诗人中的一位。她与杜云燮、穆旦等属于昆明湖畔的一组,被称为和谐的“三重奏”,“杜云燮比较清俊”,“穆旦比较雄健”,“而郑敏最浑厚、丰富”。六、作业。1.选择你喜欢的诗句背诵下来。2.完成练习题。板书设计:金黄的稻束郑敏稻束——母亲——人类的一个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