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中国古代史复习学案:夏商西周的更替和制度【知识网络】建立:建夏朝,继承禹的王位,制代替禅让制。建立了初具规模的。中国进入.时间:约公元前年至约公元前年。中心:,相传都城在。灭亡:暴虐无道。讨桀灭夏。时间:从约公元前年至公元前年。稳定:迁殷,从此稳定。商朝由此又称。灭亡:纣暴,伐纣,战于,商兵倒戈,纣王自焚。建立:武王灭商后建周朝,都,史称西周。性质:。内容:一切土地属,周王将其分赐诸侯臣下,让其世代享用,但不得转让与买卖,并纳一定。奴隶主强迫集体耕种。作用:奴隶制国家的基础。性质:奴隶制国家的行政制度。①周王将土地和人民授给、和,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诸侯要服从周王命令,按期向周王,并随从作战。周初重要诸侯国:齐、鲁、燕、卫、晋、宋。作用:巩固了,扩大了。衰落:公元前841年,“”赶走周厉王。王室衰微,诸侯不朝贡,战争连年。灭亡:公元前771年犬戎破镐京,杀,灭西周。第二年,迁都洛邑,史称东周。[课堂练习]1.我国古代“天下为家”局面的形成,从根本上反映了A.家庭观念的变化B.社会组织的进步C.社会形态的转化D.定居生活的开始2.我们认为奴隶社会取代原始社会是历史的进步,其主要依据是A.奴隶制改变了人类无国无家的落后状况B.这种制度基本上适应并促进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C.它推动了人类社会由蒙昧时代进入文明时代D.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提高夏朝商朝统治重要制度井田制分封制内容西周3.夏、商两朝的覆灭,给后世君主的启示是A.重视教育,奖励学术B.加强国防,充实军备C.任用贤臣,勤政爱民D.发展经济,增强国力4.下列西周时期的诸侯国,最北和最南面的是A.燕、卫B.宋、楚C.卫、晋D.燕、楚5.西周“国人暴动”的性质是A.奴隶的武装暴动B.平民的武装暴动C.手工业者的武装暴动D.诸侯的武装暴动6.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权力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7.西周分封制与井田制的纽带是A.王位与权力B.土地和义务C.贡赋与爵位D.土地和奴隶8.下列各项最能体现井田制实质的是A.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大道之行,天下为公C.大道既隐,天下为家D.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9.考古学家在河南西部发现了“二里头文化”,据测定,其距今年代约在4080~3690年之间。据此,二里头文化相当于A.大汶口文化晚期B.夏朝C.商朝前期(盘庚以前)D.商朝后期(盘庚以后)10.西周分封制存在的基础是A.井田制的存在B.周王拥有的实力C.诸侯国的承认D.大量奴隶的存在11.以夏朝作为我国奴隶社会开始,主要依据是A.奴隶主和奴隶两个阶级形成B.开始出现“天下为家”的局面C.奴隶制国家机器的建立D.奴隶主占有土地和奴隶12.西周与商朝相比较,奴隶制的发达主要表现在A.农业生产B.青铜制造C.制度创新D.疆域范围13.史载,启破坏了禅让制,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对这段材料的正确理解是A.有扈氏维护民主传统应该肯定B.启夺取部落联盟首领地位应予否定C.启代表历史的发展方向应该肯定D.双方为争夺王位而战,均应否定14.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周军取得牧野之战胜利的直接原因是A.周文王的改革使周强大B.周武王联合西方各部落C.纣王的军队阵前倒戈D.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15.夏朝灭亡最主要的原因是A.实行奴隶制B.王室内部的争权夺利C.商朝的进攻D.残暴的统治激起奴隶的反抗16.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史称“汤武革命”,其共同之处是①奴隶主阶级内部争夺统治权利的斗争②反抗暴政的正义战争③被统治阶级反对压迫的斗争④推动了历史向前发展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②④D.①④1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天子田方千里,公侯田方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天子之县:内,诸侯禄也;外,诸侯嗣也。--摘自《礼记·王制篇》材料二天子适诸侯,日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天子,日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摘自《孟子·告子》材料三:(周)王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