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山东省滨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雨说》教案VIP免费

山东省滨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雨说》教案_第1页
1/4
山东省滨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雨说》教案_第2页
2/4
山东省滨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雨说》教案_第3页
3/4
雨说教学设计课题雨说本学期总第课时本单元第课时日期课型教读主备人复备人审核人一、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2、体会本诗拟人化的表现手法,理解“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反复诵读,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难点:体会本诗拟人化的表现手法,理解“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交流积累:回忆有关写“雨”的诗词名句时间复备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2、了解作者:郑愁予,原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山东济南。童年随父辗转大江南北,1949年随家人去台湾,1951年开始发表作品,1968年赴美,在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班进修,获艺术硕士学位。此后一直保持沉默、很少发表作品。1973年左右再度出山,“宝刀未老”,勤耕不辍,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大多以旅人为抒情主人公,被称为“浪子诗人”。现旅居美国,为“现代诗社”成员,任耶鲁大学东亚文学系教授。3、了解背景:《雨说》是郑愁予复出之后于1979年写成的,当时正值我国“文革”灾难结束不久,经历十年浩劫后的中国,一切都开始显露生机,正如春雨降临大地,万物复苏。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以满腔的热忱关注祖国儿童的成长。二、朗读积累:1、学生自读,标注积累重点;2、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圃()锢()滞()喑哑()嚷()蓑()笠()膏()耸()绕()襁褓()()3、再读,把握好停顿和重音,注意语气和语调。4、再读,谈谈自己所了解的“雨”的形象三、朗读赏析:1、这首诗文题采用了拟人手法好在哪里?让人感到亲切温柔,充满欢快情趣,切合儿童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的心——吸引儿童读者。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了此诗的写作目的。3、在这首诗中,“雨”象征什么?“大地”具体指什么?诗中的“雨”①是爱的化身,象征自由和幸福;②大地具体指中国。4、标题为“雨说”,那么,雨说了些什么呢?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这些殷切的话语集中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少年儿童的热爱,期望他们快乐自由地生活,永远笑对人生,以蓬勃的生命力去面对人生的挑战。教后记: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山东省滨州市九年级语文上册《第2课 雨说》教案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