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教学目标1.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培养心志坚毅的精神和敢于挑战困难、战胜困难的精神。2.了解寓言的特点。理解故事的对话、情节、悬念等知识。重点理解人类征服自然的愿望、信心和毅力。难点对愚公的评价,对愚公精神的认识。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愚公移山》是一篇家喻户晓的名篇寓言故事,选自战国时代的道家《列子·汤问》,它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篇幅短小,毛泽东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闭幕词中引用这个寓言故事后,“愚公移山”的成语更是脍炙人口,为国人所喜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2.多样化朗读,在朗读中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板书设计1.面山而居面:面对。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3.叩石垦壤垦:挖。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入示例。播放歌曲《愚公移山》。二、了解作者、作品。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二、了解作者、作品。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三、整体感知课文。(一)播放课文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课文的语感和人物的情感,并且把不会读或读不准的字音注到课本上。(二)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要求初步区分叙述语言和人物对话的不同,尽量理解课文中不同人物的不同感情。四、理解课文,揣摩词句。(一)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要求尽量直译,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参与学生的讨论,解答学生的疑难。补充注释的字词:学生根据预习时查到的资料,简单介绍作家、作品,然后由教师补充。参考资料:《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四、歧路亡羊等。(二)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推举一人翻译课文,看看哪个小组译得最好。其余同学对照课文,评价翻译的准确性,并指出不够准确的地方,纠正自己译得不准确的地方。(三)学生讨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1.面山而居面:面对。2.损魁父之丘损:减少、削减。3.叩石垦壤垦:挖。4.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曾:简直。5.曾不若孀妻弱子曾:竟然。6.而山不加增加:增加。((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五、朗读体会人物感情。(一)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学生自由大声朗读,要求读出各人物的不同感情。(二)对比以下带“曰”的句子,学生讨论可以在各个“曰”字前加上什么样的状语,应该用哪种语气来读“曰”字后的对话。1.聚室而谋曰2.其妻献疑曰3.杂曰4.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5.北山愚公长息曰说明:1.句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议,态度是诚恳的,“曰”字前可加上“诚恳”等词,读后面的对话要突出商量的口吻。2.句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