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本节学习重点:1、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2、江南农业开发的时间、范围、特点、影响和原因;3、北方农业恢复与发展的特点和表现(翻车、开发边疆地区的时间、地区);4、丝织业、冶炼业、制瓷业(白瓷)、造纸业(影响和中心)发展的表现。●考点扫描——自建知识网络【参考答案】西域许下封建土地国有制稳定社会秩序豪强地主485不触动官僚地主土地占有利益土地不得买卖土地占有权使用权自耕农艺师民族融合江南中原士族寺院商品经济劳动力先进生产技术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劝课农桑安抚流民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江南土地农作物三吴洞庭鄱阳湖成都平原平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中原农耕规模畜牧业恢复发展马钧水碓水磨孝文帝河西走廊辽东地区品种产量襄邑洛阳八辈之蚕蜀锦相州百炼钢灌钢青瓷白瓷洛阳长安建业扬州商品经济北魏●学法指导——剖析重点难点1.江南农业的开发(1)基本原因:①北方人民为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而且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②南方战乱较少,有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③江南蛮、俚等少数民族与汉族的融合有一定发展;南迁农民同江南人民一道辛勤劳动。④江南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大都采取了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⑤江南地区气候、日照条件好,水资源丰富,自然条件适宜农业生产的发展。(2)主要表现:这一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的地区明显扩大,闽粤地区也得到开发,其中以长江流域的荆、扬地区农业发展水平最高;水利的兴修是江南开发的重要表现。由于江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自然条件决定,这里的水利工程既有灌溉、蓄洪,也有防汛的;垦田面积增加;农业技术进步;农作物品种丰富。(3)江南经济开发的意义: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广大地区,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摇篮,但直到秦汉时期,中原地区仍是经济重心,而江南经济始终未能得到较好的开发。经过这一时期的开发,较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发展,南北经济开始趋向平衡。正因为落后的江南经济开始赶上了中原地区,所以隋朝统一全国后,才有必要开凿大运河,把南北经济联系起来。这一时期江南的开发,为后来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提供了直接条件。2、六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呈现什么样的趋势?这种发展趋势对古代经济发展格局有何影响?趋势:江南经济开发,经济发展迅速。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江南农业开发,其地区扩大,从江东扩展到整个长江流域,而且波及岭南及闽江流域;江南农作物品种增多,土地大量开垦,耕作技术进步,水利工程得到兴修,单位面积产量提高;洞庭湖、鄱阳湖、太湖流域、成都平原成为重要产粮区。手工业也有迅速发展,丝织、冶铁、制瓷、造纸等技术不断改进、创新,产品质量好,品种多。影响:秦汉时期,江南经济落后于黄河流域。六朝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使南北经济逐渐趋于平衡,为后来隋朝的统一准备了历史条件,也为后来全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南方经济的各自特点及造成这种特点的原因(1)北方经济的破坏和恢复。经历从东汉未来的破坏时期,到曹魏到西晋初年的恢复时期;从西晋后期到十六国的破坏时期,到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的恢时期。南方经济的特点是持续的开发,在三国的孙吴政权统治时期,南方地区得到初步的开发,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使南北经济趋向平衡。(2)出现上述特征的原因是北方地区战乱频繁,东汉末年和西晋至十六国时期的大规模战争,导致经济的严重破坏。从战乱中先后统一北方地区的曹魏和北魏政权,分别采取了重视农业、实施均田制的措施,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江南地区末发生严重的战乱,社会秩序相对安定,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技术和劳动力,促进了江南的开发。4、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井田制:我国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它兴于商,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是国有土地制度的典型特征。封建土地所有制: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封建地主土地所的制,封建土地国有制和农民土地所有制。第一,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这是封建社会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