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市八中八年级语文《石榴》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习作者托物言志的手法以及形象生动的语言。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语言赏析。情感与态度:感悟生命的美好。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作者借石榴颂扬我们民族美好情操的思想感情;2.学习作者状物的形神兼备,以及形象生动而凝练的语言;教学方法:朗读、合作学习教学过程:一、诗歌导入:“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用寥寥数语就勾画出了五月里石榴花开时繁茂、烂漫的景象,体现出了石榴蓬勃的生命力。现代著名文学家郭沫若先生也以石榴为题写下了一篇美文。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郭沫若笔下的石榴。(板书课题及作者)二、初读感受美1.自由朗读课文,同桌互相提醒要注意读音的字。(学生自由朗读、交流)2.强调朗读时要注意的字:奇崛jué枯瘠jí金罍léi盎àng然丰腴yú犀xī利玛瑙mǎnǎo争妍yán斗艳忍俊不禁jīn三、再读欣赏美1.全班集体朗读课文。2.找出对所状之物——石榴的外在形象描写的句子。指名学生朗读。3.作者从那几个方面来描写石榴外形的?4.请用简洁的语言来概括石榴的枝叶、花朵、果实的特点。①枝叶:形态美——奇崛而不枯竭,清新而不柔媚……………………………………………………………………………………………………………………………………………②花朵:色泽美——陆离、华贵③果实:形态、色泽美——斑驳的果皮如各种锈彩;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透明光嫩的皓齿5.总之,作者从形态、色泽和花朵的演变过程三个方面来描绘石榴的外形美。文章肯定不是仅仅描写石榴的外形美,那你能不能找出体现石榴内在品质的句子?(那对于炎阳的直射毫不避易、夏季的心脏)6.由此你能领悟石榴有怎样的内在品质?(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英勇无畏、积极向上、毫不示弱的精神美)四、三读品析美1.读到这里,我们知道作者喜爱石榴,是因为它既有形态色泽美——那枝叶奇崛而不枯竭,清新而不柔媚;那深红的颜色鲜艳动人;那透明光嫩的子实;更有石榴的精神美——面对骄阳的直射毫不避让、敢于抗争。2.让我们再次朗读课文,进一步感受石榴之美。3.状物散文贵在抓住所状之物的形和神,而要使形和神生动形象,则必须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请大家找出文中相关句子,读一读、品一品。四人小组可以互相交流。(学生读、赏析、交流、发言,予以评价)示例:①“你看,它逐渐翻红,……,而且还精巧地插上了花?”用“红玛瑙琢成……花瓶儿”比喻石榴花前期逐渐翻红、逐渐从顶端匀称地整裂为四个厚实花瓣的成长过程,用“精巧地插上了花”的“花瓶儿”比喻后期的形状。生动形象地展现了石榴花开放成长过程中形态色彩的变化,巧妙地赞美了它的形态美和灵秀美,使读者由衷的产生喜爱和赞美石榴花的感情。②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罍,殷、周时古味昂然的一种青铜器。用比喻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单瓣花成长演变的过程,字里行间充满作者欣赏之情。③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复备区用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描绘了石榴果实成熟后开裂、露出排排子实的情状,充满石榴的自豪与作者的欣赏之情。④那可不是夏季的心脏吗?我更喜欢这夏季的心脏。反问、比喻突现了石榴花敢于同骄阳抗争、英勇无畏、积极向上、毫不示弱的精神美。五、挖掘文章主旨1.要深入地理解这篇文章,我们要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本文写于1942年10月31日。郭沫若先生于1937年抗战爆发后秘密回国,主持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工作,积极从事抗日文艺运动。1941年至1942年,是中国敌后抗战最为困难的时期,日军在“扫荡”中一次使用兵力在千人以上到万人的达132次,万人以上至7万人的达27次。在同一地区有时反复“扫荡”达三四个月之久,并且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国民党也用几十万军队对陕甘宁边区实行事包围和经济封锁。但是,困难并没有吓倒共产党人。在战争中,人民群众创造了各种斗争方法,打得日军和伪军心惊胆战,防不胜防。)2.由此可见作者要讴歌的是我们民族的这种英勇无畏、敢于抗争的气节与情操,表了正义必胜的坚定信念。3.朗读全文。六、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