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讲新民主主义革命1.五四运动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体现出强烈的爱国精神和牺牲精神。在运动中,青年学生是先锋,工人阶级是主力军。五四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新觉醒,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2.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促使无产阶级先锋队——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3.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的到来,北伐战争的胜利,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但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及陈独秀坚持右倾错误,导致国民革命失败。4.中国共产党吸取国民革命失败的教训,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革命道路,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中国革命的道路问题。5.红军长征战略转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同时,中国革命中心由南方长江流域转移到北方。长征途中的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6.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势力,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取得胜利。从五四运动到国民革命是中国近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阶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北伐战争成为这一时期革命潮流的顶点。从近五年全国卷考查情况来看,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主要涉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北洋军阀统治的时代特征。从新高考对家国情怀素养的要求来看,五四运动蕴含的爱国精神、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的历史地位需重点关注。国共十年对峙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革命道路时,由国内战争转向全民族抗战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由幼稚逐步走向成熟。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了国民党的统治,新中国宣告成立。在历年高考中,本考点考查频率较高: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内容涉及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解放战争(如解放战争时期我国的外交政策)。从新高考对学科素养的要求来看,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探索历程和实践精神需重点关注。一、五四运动1.背景:1919年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收回国家主权的正当要求。2.经过(1)初期: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力是学生。(2)后期:从6月初开始,运动中心转移到上海,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4.成果(1)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罢免亲日卖国贼职务。(2)中国外交代表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5.意义(1)性质:是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2)影响: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五四运动的实践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使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看到了改造中国的新途径;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基础。2.成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规定党的任务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消灭阶级差别,实现共产主义。3.意义: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4.制定民主革命纲领:1922年,中共二大指出党的最高纲领是实现共产主义;最低纲领,即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是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三、国民革命1.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1)背景①工人运动的挫折使中共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②孙中山决定“以俄为师”,同意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同中国共产党合作。(2)标志:1924年初,中国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标志着国共合作的实现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3)影响:国民革命运动由此兴起。2.北伐战争(1)开始: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2)成果:北伐军连克武昌、九江、南昌,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1927年初直捣南京、上海。3.国民革命的失败(1)标志:1927年,蒋介石和汪精卫分别制造了四一二政变和七一五政变。(2)原因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②中国共产党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放弃对革命和武装的领导权。4.历史意义(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2)作用: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1.背景(1)南昌起义: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