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讲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一、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1.服装(1)鸦片战争前后:长袍马褂与西服革履并行不悖。(2)民国时期:出现中西合璧的服饰中山装和旗袍。2.习俗(1)“断发”运动①1910年,清政府颁布准许臣民自由剪发的法令。②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发出《剪辫通令》,革除陋习。(2)不缠足①清政府下令禁止缠足,但屡禁不止。②维新派倡导以不缠足为内容的女权运动。3.传媒(1)报刊①1872年,创立近代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申报》。②维新运动中,报纸成为政治斗争的武器。(2)电影①传入中国:1896年。②第一部自制影片:1905年,《定军山》。③第一部故事片:1913年,张石川、郑正秋导演的《难夫难妻》。④第一部有声片:1931年摄制的《歌女红牡丹》。4.礼仪(1)日常礼仪:民国初年废除跪拜、作揖礼节,代之以鞠躬、握手。(2)近代婚姻:新文化运动和国民革命洪流,推动了近代婚姻的变革进程。(3)丧葬礼仪:19世纪中期,西方文明、卫生、简洁的丧葬礼仪引起了国人注目。5.影响(1)反映了社会物质文明进步,折射出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有些还成为妇女解放的标志。(2)发展不平衡,广大内地农村变化相对较小。二、交通与通讯的变化1.交通的变化(1)铁路①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通车。②1909年,詹天佑设计施工的京张铁路通车。(2)水运:1872年,轮船招商局成立,标志着中国新式航运业的诞生。(3)航空:1918年,马尾造船厂开始研制水上飞机。2.通讯的发展(1)邮政①清朝后期:1896年,清政府设大清邮政局,后设邮传部。②民国时期:1913年,北洋政府裁撤驿站;1920年,中国首次参加万国邮联大会;后撤销外国在华的“客邮”。(2)电报电信①清朝后期:1877年,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②民国时期:发展缓慢,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有改观。3.意义(1)促进了经济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2)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大大增强,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特别提醒]社会生活变迁与政治、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决定一定时期的社会生活。近代以来社会政治变革、民主思潮的推动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如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新中国的成立、“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等;自然经济的瓦解、近代民族工业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等决定了社会生活的变迁。考点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1.影响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因素(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了中国。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积极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倡导,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与科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4)历届政府的重视、提倡促使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如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2.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历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化较快较大,广大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倡导、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5)趋势:平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分析下面的史料,就史料中“近代民俗变迁在主流趋势上呈现三个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