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课醉翁亭记》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A①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A②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B③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B④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过程与方法:①学生可在听课文范读录音、自读、齐读等环节,充分感受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特点。②对文章表现的深刻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可在教师的启发点拨下完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的旷达情怀和“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感受其崇高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文;学习和积累文言词汇;学习文章把叙事、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教学难点】:理解本文从“乐”和“醉”所抒发的政治理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庆历四年”。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到邓州。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二、简介作者欧阳修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他四岁丧父,家境贫困,母亲用荻秆画地教他识字读书。后来他考取进士,在朝廷作官,位居参知政事(副宰相),官位和范仲淹一样。他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范被罢官,欧阳修不顾个人利害,愤然上书斥责有关的权臣,他因此也遭到贬谪。《醉翁亭记>就是他被贬到滁州(今安徽滁县)当太守时写的。欧阳修在历史上以奖掖后进著称。他大力扶植、提拔有才之士,宋代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曾巩,还有王安石等人都出自他门下,得到过他的栽培。欧阳修是有名的散文大作家,他的散文成就很高。他的文章平易晓畅,委婉多姿,自成风格,在北宋以至后来的文坛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醉翁亭记>,对欧阳修作品的风貌也可窥见一斑。欧阳修不仅以散文著称,他的诗词、文评也有很高的成就。欧阳修还是著名的史学家。“二十四史”中有两部是他编撰的,即<新五代史》<新唐书》,欧阳修称得上是饱学之士。他一生对我国的文学、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三、初步感知文章1.教师范读(或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要求学生:听清字音,必要时在书上注音。2.学生试读课文。3.学生互读课文。方法:二人小组,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错误;各读一遍。4.请一位学生读书,集体纠正读音。(或请四位学生,每人读一段。)(从正音入手,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是为了熟悉课文内容。)四、疏通全文大意1.通读全文。要求先不看课文注解,把不懂的字、词、句标出。然后对照注解再读全文,仍有不懂的就做上记号。还可查古汉语词典,自己解决问题。(教师在巡视中发观较普遍的问题作筛选,寻求教学的针砷洼。)2.集体解决疑难。方法:教师对在巡视中发现的较普遍的问题进行点拨或给予解答。(筛选问题,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然后教师小结,归纳正确的意见,体现出教学民主和教学相长。课堂上情绪活跃而融洽。)3.学生各自疏通全文大意。方法:把课文的意思用白话说一遍,要读出声。4.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要求在理解文章的构思方法和文章思路的基础上,能读出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逻辑停顿和逻辑重音,恰当地表现文脉的贯通和文章的层次,要读得流畅,重音、停顿、速度、节奏得当。(按大纲的要求,初中生要能顺畅地朗读文言文,读准字音是最基础的,更高的要求是:句中停顿适当;处理好重音;富有感情。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文言文的朗读训练,能培养学生的语感。)五、再读课文要求:各自放声读。注意找出表达全文主旨的—个字,画出来。六、布置作业1.熟读全文。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课时一、读课文集体读或个人读。二、分析讨论全文是围绕哪个字展开的?明确:乐。1.全文写了哪几方面的乐?明确:山水之乐、宴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