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把握记叙的要素,了解通讯的文体特征,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2、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其行动描写,深层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追求和平,消除战争的正义感和责任感。3、揣摩语言,着重品味关键性语句的丰富意蕴及表达作用,提高理解能力。学习重点:寻找感动点,把握老妇人这个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习难点:探究这篇通讯感人的艺术效果是如何产生的。教学方法:1、朗读法和讨论法相结合。2、联想拓展法。3、点拨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人死之后一般都会举行葬礼,相信同学们都看过不少葬礼。今天老师将带领大家去看一场特殊的葬礼。他发生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炮火是葬礼的伴奏音乐,炮弹炸出来的水坑是埋葬地点,坟堆是用手一捧一捧的捧出来的,举行葬礼的人与被葬的人素不相识。好,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20页一起来观看这场葬礼。二、知识积累1、作者简介2、背景介绍3、文体介绍4、生字学习(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学)三、整体感知1、学习了这么多文章,相信我们的同学在看完一篇文章时都能立即知道这篇文章歌颂的什么?那么下面我想问问同学们我们这篇文章赞美的是什么?赞美反法西斯同盟国各国战斗的友谊,讴歌以老妇人为代表的南斯拉夫人民对苏联红军的深厚感情。2、下面请一位同学来对文章进行复述。四、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物思想感情。1、文章的主人翁是一位普通的老妇人,但是我相信我们在读完这篇文章后,都会被这位老妇人所震撼,她震撼我们的是什么地方呢?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让你感动的内容,并带着感情把它读出来。2、通过对这些内容的感悟,老妇人的形象一定已经在同学们心中扎根了,那现在我们一起来归纳概括老妇人的形象。老妇人饱受法西斯强盗侵略之苦,她仇恨侵略者,渴望解放,渴望和平,对苏联红军满怀敬意。她为红军战士的英雄气概所激励,无所畏惧,不怕艰难,安葬烈士,并把结婚喜烛点在烈士的坟头并彻夜陪伴。表现出深沉而强烈的母亲般的爱。五、揣摩感悟1、在快要学习完这篇文章时我有一个疑问:本文对一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我不明白是作者太啰嗦还是有其他用意。首先我们将这些反复描写的地方找出来,然后看大家能否帮我把这个问题解决了。2、这篇文章的语言很特别,为了突出某种形象、某种情感,对有些内容进行了不厌其烦的反复描写,除此之外还有些意味深长的语言,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味一下。(1)文章最后两句话是什么意思?(2)朗读第28段,揣摩这里为什么要对这支蜡烛的来历做补充说明?(3)朗读第29段的末句,揣摩这里又提到围巾的颜色,有什么特殊的意味?(4)朗读第43段,揣摩:这段文字如果改写成“在方场上,老妇人的蜡烛还是明晃晃地点在契柯拉耶夫的坟头”,同原句比较一下,说说原句好在哪里。七、小结“蜡烛”是光明的象征,是奉献的象征,一支小小的蜡烛将穿透战争的阴霾,燃亮在世界和平的前夜。《蜡烛》是一首赞美诗,是一曲颂歌,这首颂歌将永远回荡在热爱和平的世界人民的心头。让我们为红军烈士志哀,让我们用行动表达对南斯拉夫母亲的崇敬之情吧!我们热爱和平,我们期盼着世界远离战争,人类远离罪恶的那一天!八、作业收集有关战争的名言和诗句各三句,写在作业本上。九、板书设计蜡烛(战地通讯)“母亲的眼泪”———炮火———“儿子的英勇”黑色的围巾老妇人——————红军战士(南斯拉夫)结婚的喜烛(苏联)反法西斯军民的血肉情谊教学反思:《蜡烛》是一篇极富感染力的战地通讯。作者通过对惨烈的背景、细腻的动作、崇高的情感的极力渲染,热情的赞美了南斯拉夫的一位老母亲对苏联红军烈士的深沉的爱,尽情的讴歌了两国人民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建立的崇高的情谊。本文故事情节虽然简单,可是要求学生准确地解读其主题思想却并非易事。在设计教学时,将本文的阅读重点定为“寻找感动”上,要求学生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去寻找文章的感动点,找细节,讨论这些反复描写的作用,以深入理解文章的内涵,认识主题。展现自己的个性阅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