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师范大学附属第三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端午的鸭蛋》说课稿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分析(一)教材分析《端午的鸭蛋》是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一篇阅读课文,作者汪曾祺。这个单元的课文意在让学生了解民俗,关注民生和民间文化,并通过有声有色的民俗风情画去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而《端午的鸭蛋》又属于民俗文化中的食文化,小小的鸭蛋,让我们感受到它背后的文化意味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文章在悠然恬淡的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儿时生活的怀想,对故乡的热爱。学习这篇文章,不仅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还要引导学生品味出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这篇课文我采取先学后导的方法,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任务。(二)学情分析:传统文化对当代中学生来说,应该是比较疏远的话题,他们深受西洋和港台文化影响,缺乏认识了解传统文化的机会,更难以体会日常生活中所体现的风俗美和人情美。因此教学中需要恰当的引导。根据本单元的特点和学生的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三)【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品味平淡语言中的浓浓情味。2、培养学生关注日常生活中的风俗美和人情美,引导他们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情趣,发现诗意。【教学重点】解读文本内在的韵味,感受鸭蛋带给作者独特的情与趣。【教学难点】理解闲适自由的行文风格和平淡而有味的语言。二、教学策略(一)教法设计汪曾祺在这篇散文中,用平淡朴实的语言对高邮咸蛋作了精细的介绍。语言文字对学生的吸引力并不大,针对学生的特点,以“玩味”二字为切入点,采用情境品读法,创设情境,还原生活,引导学生体悟平淡语言中的情味。(二)学法指导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以多种方式赏读课文,师生交流以达到教学目标。(三)媒体和资源本文语言平淡而有味,行文闲适自由。根据文本自身的特点,在媒体的使用上重在文字资料。恰当使用一些端午风俗的图片,消除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陌生感。三、教学过程端午的鸭蛋教学内容信息技术的应用一、导入你们端午节都怎么玩的?有趣味吗?(从“玩”切入,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化难为易。)二、读课文,说玩味——童年的趣味①你觉得这篇课文写了哪几方面内容?分别用小标题概括。端午风俗——家乡鸭蛋——端午鸭蛋②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家乡江苏高邮的端午节有哪些习俗?在文中画出来。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用多媒体图片展示)③端午鸭蛋一节中写了哪些生活小事?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预设:作者童年时,能挑鸭蛋,挂鸭蛋络子,吃鸭蛋,还把萤火虫装进鸭蛋壳里当灯点,其乐无穷在学生交流中引导朗读,体会平淡语言中的浓浓情味。(此环节重在理解挑鸭蛋、吃鸭蛋、玩鸭蛋中所蕴含的童心、童真、童趣。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采用情境品读法)三、品语言,悟乡味——家乡的情味1、品读精妙的字“扎”“吱”“冒”(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语言有造型功能,细细品味句子之味)2、析读有特色的话品读2、3段的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体会文白夹杂的语言中体现出的自豪感和对家乡的热爱。3、学生活动:假如你是汪曾祺请摹仿《吆喝》中的语言形式,试着抓住高邮咸鸭蛋的特点,为其吆喝吆喝打打广告。(此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平淡语言中的浓浓情味)4、整合作者的情味①、材料介入:林斤澜评汪曾祺的文章:汪曾祺的“淡”,欣赏起来是“浓”,这“浓”有不是到了嘴里化不开。②、材料介入:《老头儿汪曾祺》汪明四、议写法,寻真味——民俗的风味1、评一评但对一篇文章的评价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认为本文与别的文章相比写法上有何不同。(引导学生从内容和写法上对全文进行一次整合。)2、议一议①第一段大谈端午的种种风俗而不写“鸭蛋”,你怎么评价?②课文结尾,作者写到了东晋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有人认为,是赘笔;也有人认为,由萤火虫在鸭蛋壳里闪闪发亮的样子联想到车胤苦读用的囊萤,很自然,很随意,正体现了汪曾祺散文闲适自由的风格。你看呢?3、理一理(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就内容和结构对全文作疏理。)4、悟一悟介绍汪曾祺的故事,了解作者闲适、淡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