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2.1《岩石圈与地表形态》第二课时学案(鲁教版必修1)第二课时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目标导航】明确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及对地表的影响;掌握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理解内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课堂互动】知识点三内、外力作用自主学习1.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________的热能。(2)表现形式: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等。(3)对地表影响:使地球表面变得_______。2.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外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地球外部的_______。(2)表现形式:表现为对地表物质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等作用。(3)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_______。3.板块构造学说:全球_______分为______板块,板块处于不断的_______之中。板块内部比较_______,板块交界地带活动比较_______。板块_______常形成_______或海洋,_______地区常形成_______、海沟、_______等图表导读典例感悟例1.关于内力和外力作用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A,外力作用不断削低地面,不会使地面变高B.内力作用能使某部分地面降低,形成盆地C.地球上高大山系主要是.内力作用形成的D.任何地表自然形态的形成都与内外力作用有关思路分析:当一个地区隆起时,相邻的地区就凹陷,当高山高原遭受侵蚀时,相邻的低地就会出现堆积。内力作用形成高山或盆地,外力作用则把高山削低,把盆地填平。在一定的时间和地点,往往是某一作用占优势。一般地说,内力作用对地壳的发展变化起着主导作用。答案:BCD变式训练读“板块运动示意图”,回答1—2题。读教材图2—1—9“六大板块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六大板块的交界处有几种边界类型?分别形成什么地形?(2)地球的岩石圈被划分为哪六大板块?(3)在全球六大板块中,几乎全部位于大洋中的是哪一个?(4)据图分析喜马拉雅山和东非大裂谷分别是怎样形成的?(5)据图分析新西兰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么?合作探究1.“内外力作用是交替进行的”这种说法对吗?2,黄河每年将16亿吨泥沙注入渤海,但千百年来,渤海的形状并没有太大变化,为什么?l.图中①、②板块的名称分别是()A.南极洲板块、美洲板块B.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C.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D.美洲板块、非洲板块2.图中③示意的是()A.大西洋中脊B.①②板块的消亡边界C.太平洋中脊D.印度洋中脊知识点四内力作用的足迹自主学习1.地壳运动引起的岩层永久性_______、______,称为地质构造。2.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力,使岩层发生______,形成褶皱。3.请根据教材内容填写下表:4.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______力或______典例感悟读下图,回答:(1)A、B、C、D四处,属于背斜的是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______,原因是____;向斜在地貌上是______,原因是______。(3)找油区应在图中的______处,找地下水应在______处。力,超过了岩层所能承受的强度,岩层发生断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______、______形成断层。5.大的断层常形成______或______。6,研究地质构造,对于______、找水、工程建设等具有指导意义。______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______;隧道、水库建设,则应尽量避开断层。图表导读读教材图2—1—10“褶皱形成示意”、2—l—11“背斜、向斜示意”和2—1—12“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示意”、2—1—13“断层形成示意”,完成下列要求。(1)分析图2—1—10,总结什么是褶皱?褶皱形成的力来自于哪里?(2)分析图2—l—11,说明背斜和向斜在岩层的弯曲方向和地貌形态上有什么区别?(3)分析图2—1—12,为什么会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现象?(4)分析图2—l—13,总结什么是断层?断层常形成什么地形?合作探究1.在野外能不能依据地表形态判断背斜和向斜?为什么?2.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了许多找水经验,例如“向斜岩层蓄水好,水量丰富容易找”。请你说一说它的科学道理。(4)如果修建地下隧道,应选择在______处。思路分析:背斜和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弯曲。但因背斜顶部受张力,易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物质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