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诗四首归园田居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简述四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2.概述四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3.认识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背诵并默写四首诗。能力目标1.通过四首诗中的景物描写,揣摩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2.揣摩诗中精彩语句的含意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领略诗意,感悟诗情。2.这四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歌咏田园风光,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教学重难点重点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2.背诵并默写四首诗。难点激发学生想象,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涵着的深厚的情思。突破方法:内联(已学过的诗人的其他作品或他人的同类作品)、外延(课外补充诗人作品或他人的同类作品),力求对诗人的诗风,思想感情有一个较全面、较系统的整体了解。然后以此指导对个体的解读。强化朗读训练,以读代讲,以读促悟。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通过朗读,把握其节奏韵律,感受古典诗歌的声韵美。通过反复吟诵,逐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要求眼到、口到、心到,把自己融入诗歌中去,用自己的声音传达诗人的心声。2.联想法:古典诗歌语言精练,内涵丰富,教学时宜让学生充分张开联想的翅膀,想象作品的画面,充分体会诗歌的意境。3.点拨法:抓住关键诗句进行点拨,以点带面,以利学生对作品的整体理解。4.讨论法:学生互动,交流读诗的感受以及对诗歌的认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在《桃花源记》一文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陶渊明对和平、安宁、美好的生活的向往。今天我们再来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一诗,进一步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整体感知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正音、划节奏并自由朗读。2.思考下列问题。(1)这首诗可分几层意思?(2)“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的是什么?(3)这首诗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引导并明确:(1)全诗写了三层意思: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著;自己的田园之乐。(2)田园劳作之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在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3)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的心情。3.自由背诵,检查背诵。三、研读与赏析教师出示学生绘制的几幅图片让学生进行对照赏析,同时提出思考的问题。(1)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这首诗的画面。(要求结合人物身份、举止、心情)(2)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思考并讨论交流。教师明确:(1)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因体力不支,农艺不精,所以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2)“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四、研读《使至塞上》1.导人情境。唐代自开国以来,各方的蕃夷部落不断侵入,唐政府不得不加强边防,以应付战事。有时也乘胜逐北,有扩张领土的意图。开元、天宝年间,有许多诗人参加了守边高级将帅的幕府,做他们的参军、记事。这些诗人把他们在边塞上的所见所闻写成诗歌,于是边塞风光和军中生活成为盛唐诗人的新题材。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2.整体感知诗意。(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2)思考下列问题:出使人是谁?在什么情况下出使?出使目的是什么?结果如何?明确:作者王维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边塞慰问战胜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王维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