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风颂》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其生平。2.理清诗歌的层次结构。3.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4.体会浪漫主义诗歌的特点,学习诗歌所运用的象征、比喻的写作手法。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及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要是冬天已经来了,春日怎能遥远?”大家知道这句诗是谁说的吗?——雪莱二、作者介绍雪莱(1792—1822),19世纪英国著名浪漫主义诗人。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诗人一生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抒情诗及政治诗,《致云雀》、《西风颂》、《自由颂》、《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暴政的假面游行》等诗都一直为人们传唱不衰。诗人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少年时在皇家的伊顿公学就读。1810年入牛津大学学习,开始追求民主自由。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被学校开除;也因此得罪父亲,离家独居。1812年,诗人又偕同新婚的妻子赴爱尔兰参加那儿人们反抗英国统治的斗争,遭到英国统治阶级的忌恨。1814年,雪莱与妻子离婚,与玛丽小姐结合。英国当局趁机对雪莱大加诽谤中伤,雪莱愤然离开祖国,旅居意大利。1822年7月8日,诗人出海航行遭遇暴风雨,溺水而亡。三、背景介绍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运动和革命运动风起云涌。英国工人阶级为了争取自身的生存权利,正同资产阶级展开英勇的斗争,捣毁机器和罢工事件接连不断。法国自拿破仑帝制崩溃、波旁王朝复辟以后,阶级矛盾异常尖锐。拿破仑帝国的解体也大大促进了西班牙人民反对异族压迫和封建专制的革命运动,1819年1月,终于响起了武装起义的枪声。就在武装起义的前夕,雪莱给西班牙人民献上了《颂歌》一首。在意大利和希腊,民族解放运动方兴未艾,雪莱的《西风颂》发表不久,这两个国家也先后爆发了轰轰烈烈的武装起义。一个秋日的午后,诗人雪莱在意大利佛罗伦萨近郊的树林里漫步。突然狂风大作,乌云翻滚。到了傍晚,暴风雨夹带着冰雹雷电倾盆而下,荡涤着大地,震撼着人间。大自然威武雄壮的交响乐,触发了诗人的灵感,他奋笔疾书,谱写了不朽的抒情短诗《西风颂》。这是1819年的事情。《西风颂》是雪莱“三大颂”诗歌中的一首,写于1819年。这首诗是诗人“骄傲、轻捷而不驯的灵魂”的自白,是时代精神的写照。四、朗读诗歌1、听范读,扫清生字词的读音障碍。2、指读诗歌,指导朗读。3、自由朗读诗歌。4、分组齐读诗歌。5.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含义。①鬼魅:喻指搞阴谋害人的人。②姊妹:姐妹或兄弟姐妹。③不羁:不受束缚。④聆听:指集中精力、认真地听。⑤磅礴:形容气势盛大,广大无边。⑥摇曳:形容东西在风中轻轻摆动的样子。⑦濒死:即临终⑧颤栗:发抖,打哆嗦。⑨祈祷:向神祝告求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祈求免祸降福。⑩荆棘:喻艰险境地。⑪重轭:沉重的负担。⑫不驯: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⑬深邃:深奥;深奥的哲理;难懂的哲理。五、整体感知1.解题:明确:“西风颂”:“西风”指秋风,文章题目的意思就是歌颂秋风。2.诗歌共有五大部分,应该如何划分层次?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明确:第一层次:前三个部分。第二层次:后两个部分。前三个部分主要是写景,后两个部分主要是抒情。六、作业熟读课文前三个部分,并背诵喜欢的诗节。板书设计:西风颂雪莱第一层次——写景第二层次——抒情第二课时一、导入交流背诵心得。二、诗歌研读1.前三部分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明确:第一部分:描写西风扫除林中残叶,吹送生命的种籽。第二部分:描写西风搅动天上的浓云密雾,呼唤着暴雨雷电的到来的壮阔情景第三部分:描写西风掀起大海的汹涌波涛,劈斩大西洋的雄奇景象。2.这三个部分的写景有什么不同?明确:描写角度不同。第一部分:大地上的景象。第二部分:天空中的景象。第三部分:海洋中的景象。3.诗歌的第一句有怎样的作用?明确:领起全诗,并奠定了诗歌的激昂的基调。4.在诗歌的第一部分,诗人为我们刻画了几幅画面?明确:四幅:横扫枯叶,催送种子,春天风起,唤醒大地。5.诗歌的第一部分体现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