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题区间七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角度一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1.判断溶液的酸碱性(1)根本方法:溶液的酸碱性由c(H+)、c(OH-)相对大小而定,与溶液的浓度、温度无关。若c(H+)=c(OH-),则呈中性,c(H+)>c(OH-)呈酸性,反之呈碱性。(2)常考盐溶液的酸碱性①正盐:谁弱谁水解,谁强显谁性。如:CH3COONa显碱性;NH4Cl显酸性。CH3COONH4溶液,CH3COO-和NH水解程度几乎相同,溶液显中性。②酸式盐(含有弱酸根):看弱酸酸式酸根电离程度和水解程度的相对大小,若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则显酸性,反之显碱性。如:NaHCO3,NaHS显碱性;NaHSO3显酸性,NH4HCO3显碱性。(3)弱酸(或弱碱)及其盐(1∶1)混合溶液比较弱酸(或弱碱)电离常数Ka(或Kb)与对应盐的弱酸根(或阳离子)水解常数Kh的相对大小,若Ka>Kh则显酸性,反之显碱性(若Kb>Kh则显碱性,反之显酸性)。如:1∶1的CH3COOH和CH3COONa混合溶液显酸性;1∶1的NH3·H2O和NH4Cl的混合溶液显碱性;1∶1的HCN和NaCN的混合溶液显碱性。2.水溶液中离子平衡影响因素(1)常考影响水电离程度大小的因素←――――→(2)弱电解质平衡移动的“三个”不一定①稀醋酸加水稀释时,溶液中不一定所有的离子浓度都减小。因为温度不变,Kw=c(H+)·c(OH-)是定值,稀醋酸加水稀释时,溶液中的c(H+)减小,故c(OH-)增大。②电离平衡右移,电解质分子的浓度不一定减小,离子的浓度不一定增大,电离程度也不一定增大。③对于浓的弱电解质溶液加H2O稀释的过程,弱电解质的电离程度逐渐增大,但离子浓度不一定减小,可能先增大后减小。(3)“水解平衡”常见的认识误区①误认为水解平衡向正向移动,离子的水解程度一定增大。如向FeCl3溶液中加入少量FeCl3固体,平衡向水解方向移动,但Fe3+的水解程度减小。②由于加热可促进盐类水解,错误地认为可水解的盐溶液在蒸干后都得不到原溶质。其实不一定,对于那些水解程度不是很大,水解产物离不开平衡体系的情况[如Al2(SO4)3、NaAlO2、Na2CO3]来说,溶液蒸干后仍得原溶质。③极端化认为水解相互促进即能水解彻底。如CH3COONH4溶液中尽管CH3COO-、NH水解相互促进,但仍然能大量共存,常见水解促进比较彻底而不能大量共存的离子有Al3+与AlO、CO(或HCO)、S2-(或HS-)、SO(或HSO)等。3.明确“三个”守恒原理(1)电荷守恒:电解质溶液中阴离子所带电荷总数等于阳离子所带电荷总数,根据电荷守恒可准确、快速地解决电解质溶液中许多复杂的离子浓度问题。如(NH4)2CO3与NH4HCO3的混合溶液中一定有:c(NH)+c(H+)=2c(CO)+c(HCO)+c(OH-)。(2)物料守恒:物质发生变化前后,有关元素的存在形式不同,但元素的种类和原子数目在变化前后保持不变,根据物料守恒可准确、快速地解决电解质溶液中复杂离子、分子物质的量浓度或物质的量的关系。如:①0.1mol·L-1NaHCO3溶液中一定有c(Na+)=c(HCO)+c(CO)+c(H2CO3)=0.1mol·L-1。②0.1mol·L-1CH3COOH与0.1mol·L-1CH3COONa等体积混合一定有:c(CH3COOH)+c(CH3COO-)=2c(Na+)=0.1mol·L-1。(3)质子守恒:在电离或水解过程中,会发生质子(H+)转移,但质子转移过程中其数量保持不变。将混合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式和物料守恒式相联立,通过代数运算消去其中未参与平衡移动的离子,即可推出溶液中的质子守恒式。题组一电解质溶液中的平衡移动1.(2018·北京,11)测定0.1mol·L-1Na2SO3溶液先升温再降温过程中的pH,数据如下。时刻①②③④温度/℃25304025pH9.669.529.379.25实验过程中,取①④时刻的溶液,加入盐酸酸化的BaCl2溶液做对比实验,④产生白色沉淀多。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Na2SO3溶液中存在水解平衡:SO+H2OHSO+OH-B.④的pH与①不同,是由SO浓度减小造成的C.①→③的过程中,温度和浓度对水解平衡移动方向的影响一致D.①与④的Kw值相等答案C解析①→③的过程中,pH变小,说明SO水解产生的c(OH-)减小;升高温度,SO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SO水解产生的c(OH-)增大,pH应增大,而实际上溶液的pH减小,其主要原因是实验过程中部分SO被空气中的O2氧化生成SO,溶液中c(SO)减小,水解平衡逆向移动,则溶液中c(OH-)减小,pH减小;①→③的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