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细胞教学目标1、认识细胞的基本结构,对各种动植物细胞能有形象的认识。2、知道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3、说出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区别。4、了解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5、学习使用显微镜;学会制作简单装片;绘制细胞结构简图。6、了解观察工具的发展及使用对生命科学微观领域研究的意义。重点难点细胞学生平时没有条件去观察,所以,可以先通过课件让学生对细胞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生命科学的热情。显微镜的使用是这一节的难点,在实验中应规范的引导学生进行操作,对于一些课堂不能及时掌握的学生,课后应开放实验室。观察动植物细胞后,在课堂上从感性到理性进行分析细胞的分裂、生长和分化可以用橡皮泥模型加上学生的想象进行生动的认识。教学预设调控对策一、细胞的发现。(第一课时)平时生活中我们用肉眼观察各种事物,其实在我们的地球上还有一个我们肉眼看不到的世界,微观世界。这时候,我们就要借助工具——显微镜来进行观察。借助显微镜,我们不仅仅只观察动植物的形态、内部结构或生活方式等方面,更深入到了它们的内部,由什么组成的?1590年荷兰人用两块透镜组成显微镜1665年英国人胡克观察木栓切片发现了细胞(cell)细胞的大小一到几十微米(um)(10-6米)和纳米(10-9米)和头发(10-3米)进行比较随着科技的发展,显微镜的结构也越来越复杂,能看到的微观世界越来越小(纳米、原子、中子等)各种用途的显微镜介绍(从网上搜索到的资料)结论:观察工具的发展是生命科学微观领域研究发展的前提条件。二、认识各种动植物细胞(课件进行介绍)各种人体细胞植物细胞红细胞植物细胞1DNA神经细胞白细胞植物细胞2精细胞心肌细胞叶子的细胞结构这些细胞的介绍,主要是让学生对细胞有个感性的认识,为接下去的自己动手观察动植物细胞打下基础。三、细胞学说那细胞到底是什么呢?显微镜发明后,科学家们一直一边观察动植物的细胞,一边在思考。从原型——原液——细胞学说(施莱登和施旺提出)德国人细胞学说:动物和植物都是由相同的基本单位——细胞所构成。讨论得出:科学的发展需要几代人或同代人的协同工作和孜孜不倦的努力;科学发展史实际上是一部科学家协作努力的历史。四、认识显微镜,练习使用显微镜。(第二课时)1、认识显微镜:书上P166-167边演示边让学生认识名称及作用2、使用显微镜:1安放:接近光源,靠体前略偏左,左手托镜座,右手握镜臂2对光:低倍物镜正对通光孔,转动集光器(最大),左眼看调节反光镜——>>>合适亮度3调焦和物镜升降:后生(升)前降4放片、调焦距:1、“上”字载玻片,夹住,通光孔;2、眼盯目镜,向前转粗准焦螺旋,使镜筒慢慢下降,靠近载玻片;3、左眼看,慢慢向后调节粗准焦螺旋,上升,再用细准焦螺旋。5观察3、观察细胞形状,指出细胞结构功能。依次观察一组不同细胞形状的永久装片,用铅笔画出来,三个细胞外形,并根据放大倍数估计细胞的真正大小。4、观察一些实物.头发、纸片、线、透明塑料尺、红领巾、树叶等等放到显微镜下面观察,然后画出来。5、讨论P169五、观察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第三课时)轶事记录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