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模块复习学案——区域地理综合(二)第二部分中国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一、高考展望本专题内容是将中国区域地理以国土整治和可持续发展为主线重新排列组合,用有关地理学的原理、规律分析阐释评价区域国土整治工作的背景、措施、区域规划和发展的方向等。本专题内容主要是为高考试题提供背景材料,与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国家重点工程联系起来,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1.以各种资料为背景材料,分析各农业区位的优势、不利条件,产生原因,解决措施,发展方向等成为考查的热点。2.区域特点与区域差异的比较,根据区域的相似性,借鉴其它区域开发的成功经验,制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措施。3.我国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交通建设对区域发展的重大意义、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各区域开发面临的问题和治理的措施、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城市新区的建设是高考的重点内容。二、知识总结(1)三大自然区(图4)①自然地理分界线400mm年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季风区;3000米等高线:青藏高原/东部季风区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②三大自然区的特点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青藏地区地形海拔较低(500米以下)平原、丘陵为主海拔较高(1000-2000米)高原、盆地为主海拔最高(4000米)高原、山脉为主气候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大陆性显著,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多大风天气气候严寒,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水文外流河、淡水湖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东多为内流河,河流短小,河多咸水湖,多大河源头北地区河流有春汛和夏汛)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植被森林草原、荒漠高山草甸、荒漠人类活动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深刻;农业限制因素:水旱灾害农业生产结构:我国最重要的农耕区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面向国际、国内市场,向深加工、外向型、生态农业方向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远不如东部季风区;农业限制因素:水分农业生产结构:以畜牧业为主,还有灌溉农业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向节水农业(如集水型)、特色农业方向发展。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农业限制因素:热量农业生产结构:以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方向:高科技农业(2)三大自然区域的内部差异:东部季风区、西北地区、青藏高原区(3)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①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A.主要优势: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商品粮基地商品棉基地桑蚕基地海洋渔业基地亚热带、热带基地是我国最具实力的工业基地特征主要工业中心辽中南工业基地京津塘工业基地沪宁杭工业基地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经济国际化程度高、科技文化水平高、城市化水平高B主要问题:东北森林保护与抚育更新;辽中南工业区面临设备陈旧、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华北平原综合治理盐低洼地、碱地、沙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节水农业;黄河、海河的根治;长江、淮河的治理;北方省市淡水资源短缺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红壤的改良C发展方向充分发挥沿海地理优势:科技、人才、信息等。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料不足,北方缺水和环境问题。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建设农林渔副产品基地。加强东西向交通建设,扩大对外经济贸易②西部地区的发展A发展优势发展边境贸易;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B主要问题经济落后,科技文化教育落后;生态环境恶劣。C发展方向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大力发展交通运输。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有步骤开发黄河中上游、长江上游的能源、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发展节水农业。保护草场,治理沙漠。三、重点难点知识分析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发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要与南方低山丘陵区水土流失的治理进行比较。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形成:自然原因有黄土疏松易侵蚀和崩塌;降水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