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Ⅱ)经济成长历程单元复习第一讲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课标要求(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一、古代中国的农业(一)农业的起源1、时间:远古时代;2、地域:流域、流域;3、起源:从经济向经济发展而来;4、特点:以的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各地区各民族发展。(二)农具的变革1、农具:•远古时期:(木耒、骨耜);•春秋:、;•唐代:曲辕犁。2、灌溉工具:•东汉、三国时期有了;唐朝时期有了水转。(三)水利设施的不断完善•战国:;西域:(四)耕作方式的演变1、(商周时期):由于农具原始,商周多采用这种生产方式。2、(春秋时期开始)•条件: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私有土地的出现。•特点:、。•评价:优点:①比较稳定;②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弊端:①比较劳苦;②比较脆弱;③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二、土地制度的变迁(一)土地制度的演变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所有。2、夏商周时期:土地归所有,一切土地属于。这种土地制度称为“”。3、:井田制瓦解。4、战国以来: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二)封建土地所有制1、秦汉以来中国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国有土地所有制、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制是主要形态)。2、大土地所有者获得土地的途径:“公田”私田;军功等;买卖等土地方式。(三)土地兼并1、原因:和制度。2、统治者限制土地兼并的措施:“”、“”、鼓励小农垦荒,但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3、影响:农民破产;膨胀;危及统治。(四)租佃关系的发展1、根源:。2、历程:时期已经产生;汉代比较普遍;明清时期普及到全国,甚至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3、内容:农民租种土地,缴纳地租。4、影响:逐步发展为。三、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一)汉代区域经济1、四大经济区域:、、江南、龙门碣石以北。2、经济重心:山东、山西长期居于全国的地位;以后,江南经济逐渐超过北方。(二)中原人口外迁1、原因:天、官、军、钱、愚。2、三次高潮:之际、后、之际。3、影响:;民族融合。(三)经济重心南移1、原因:北方战乱、经济破坏;中原人口的南迁,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社会环境相对稳定,优越的自然条件。2、历程:孙吴、东晋、南朝时期初步开发;中唐以后全面开发;宋代以后成为中国古代经济重心。3、影响:•①为江南开发增加了大量的。•②北人南迁带来了先进的。•③带来了新的。•④促进了江南的。•⑤也带来了的南移。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一)冶金业:商:青铜铸造、司母戊鼎---技术臻于成熟春秋:块炼铁和生铁、块炼钢---世界冶铁史上奇迹汉:最早发现、使用南宋末到明:世界上最早使用(二)纺织业1、丝织技术:世界领先2、棉织技术:宋元:“捍、弹、纺、织”之具;元明:流行(三)陶瓷业1、烧陶技术(人类共有):上古时期:彩陶、黑白陶;商代中期:从陶器向瓷器过渡。2、制瓷技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唐朝:成熟;元代:和釉里红;明代:斗彩和;清代:粉彩和;3、制瓷业概况::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开始大量出口;宋:出现地方瓷窑体系。(四)手工业经营方式手工业: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对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手工业: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技艺的提高;但产品不计成本,不入市场,缺乏竞争,弊端丛生。唐朝出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上的一大进步。手工业:中后期,私营手工业中孕育出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五、农耕时代的商业1、各时期发展概貌原始社会末:产生原始商业商周:出现职业和最早的宋元:出现交子;最早推行纯纸币流通。明清:农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钱、银并行;形成;出现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2、古代中国货币的发展演变新石器夏:天然贝壳秦汉隋唐:秦统一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