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16单元一、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二、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20世纪30年代20世纪50—60年代20世纪70年代20世纪80年代20世纪90年代内容(1)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首先在美国爆发,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得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出现“黄金时(1)美国和西欧国家经济出现“滞胀”现象,各国立即进(1)美、英、法等国缩小“福利国家”规模,发展高新技(1)“新经济”时代使美国经济出现持续增长。(2)“斯大林模式”使得苏联日益陷入困境代”。(2)赫鲁晓夫改革,未能彻底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束缚行政策调整,发展出“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2)勃列日涅夫改革,以失败告终术产业,第三产业发展起来。(2)戈尔巴乔夫改革,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导致苏联解体(2)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主旨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局面,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第28讲大萧条、罗斯福新政与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考纲要求]1.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危机。2.罗斯福新政。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考点一世界经济的危机与罗斯福新政一、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1.原因(1)根本原因:20世纪2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高度繁荣,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矛盾日益尖锐。(2)重要原因:资本主义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①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巨大的生产力,产品急剧增加。②贫富分化现象严重,普通大众消费能力严重不足。③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对市场不加干预,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加剧。(3)直接原因:股票投机过度,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券交易所股市崩溃。2.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强。3.影响(1)生产力遭破坏:银行倒闭,企业破产,生产下降,失业剧增,世界贸易严重下滑。(2)国际关系恶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采取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办法;它们提高关税,实行货币贬值,加剧了矛盾。(3)引发政治危机:焦虑不安与灰心绝望的情绪弥漫于整个西方社会;法西斯主义在一些国家开始泛滥;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摇摇欲坠。二、罗斯福新政1.背景(1)胡佛政府的自由放任政策加剧了危机。(2)1933年民主党人富兰克林·罗斯福就任新一届美国总统。2.措施(1)整顿财政金融:通过整顿银行、统制货币、改革银行体系等措施,恢复银行正常的信贷活动,重建人们对银行的信心。(2)调整工业生产(核心措施):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等法案。(3)调节农业生产:减少耕地面积和农产品产量;政府收购剩余农产品以控制市场价格。(4)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通过《社会保障法》,采取社会保障措施;政府还举办了许多公共工程,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3.特点:国家干预经济。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5.影响(1)逐渐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恢复了社会生产力,改善了人民生活。(2)标志着资本主义告别自由放任时代,进入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时代。[要点图示]经济大危机[图解识记]罗斯福新政[思维发散]罗斯福新政只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在不改变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前提下,进行的政策调整和缓和社会矛盾的改革。其目的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并未触及生产资料私有制。所以不具有社会主义色彩。[易错警示]全面认识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框架内的体制改革,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制度调整的根本动力。[史论共识](1)在美国,这场源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经济危机,是由盲目生产、无序竞争、自由放任主义盛行、财富分配严重不均以及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等因素共同导致的。(2)新政是美国政府有史以来对社会生活的第一次大规模干预,局部调整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资本主义经济得以重新正常运转。要点1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经济危机史料两次世界大战之间(1918—1939年)的历史被有的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思考:概述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历史为什么被西方学者称为“焦虑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