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1.环境问题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2.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变暖、大气污染与酸雨、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锐减、臭氧层破坏。3.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全球性、长期性和复杂性。4.人类社会不同时期的人地关系思想主要分为:原始文明——人类适应自然时期,农业文明——人类利用、改造自然时期,工业文明——人地矛盾尖锐时期,生态文明——人类追求与自然和谐共生。5.可持续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发展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6.可持续发展包括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7.可持续发展的途径:转变观念、调整行为、发展绿色科技和加强国际合作。学习本章内容,能够从空间和时间角度综合分析典型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综合思维)能够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区域主要环境问题形成的原因。(区域认知)认识人地关系思想演变,结合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危害,探寻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人地协调观)通过查阅资料、生活体验或研学旅行等方式,认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主要途径。(地理实践力)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校及专业根据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最新发布的第四轮专业学科评估结果排名学校名称星级1清华大学★★★★★2同济大学★★★★★3哈尔滨工业大学★★★★★4浙江大学★★★★★5华东理工大学★★★★★与本章知识相关的名人及职业第一节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课标内容核心素养目标运用资料,归纳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结合资料,认识环境问题分类与关系。【区域认知】2.结合资料,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综合思维】3.结合资料,结合环境问题的成因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人地协调观】知识清单一全球性环境问题1.概念:20世纪50年以来,世界人口迅速增加,人类不合理活动日益加剧,世界各地出现了共同的、严重的环境问题,使全球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2.分类类型具体表现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和水资源危机等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3.关系:两类环境问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严重影响全球生态环境。[易误辨析]1.环境问题就是环境污染。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环境问题不单指环境污染,还包括人类不合理活动导致的生态破坏和资源短缺。2.沙尘暴发生时大气浑浊、能见度降低,属于大气污染。提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沙尘暴主要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植被破坏而导致的,属于生态破坏问题。知识清单二具体环境问题1.全球变暖(1)出现的主要原因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量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中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2)影响①直接后果:冰川消融和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②间接后果:加剧风暴潮和洪涝灾害,造成城镇排污系统失效;海水倒灌,导致土地和农田盐渍化;影响粮食、水资源等的供应与再分配,引发国际市场的动荡和有关国家的冲突。2.大气污染3.酸雨(1)定义:pH值小于5.6的降水。(2)成因: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在一定条件发生变化,生成硫酸、硝酸和盐酸,并随雨雪降落到地面。(3)毁坏森林,使江河湖水酸化;酸化土壤,影响农作物生长,造成农业减产;腐蚀建筑物、塑料和金属设施。常常引起国际纠纷。(4)分布:世界三大酸雨分布区为欧洲、北美、我国长江以南地区。4.土地荒漠化(1)分布地区: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区。(2)成因:人口激增和自然资源利用不当,主要表现在过度农垦、过度放牧和水资源利用不当等方面。5.生物多样性锐减(1)分类: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2)成因:人类活动对森林、草地和湿地等生态系统产生的消极影响。(3)危害:使某些生物的食物链断裂,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给人类造成无法估计的危害。6.臭氧层的破坏(1)作用:能够吸收99%的太阳紫外线,被誉为地球的“保护伞”。(2)现状:全球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南极上空的臭氧层破坏最明显。(3)影响:影响人类健康;影响农作物和海洋生物的生长繁殖。知识清单三全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