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内容孟子两章课时2课时主备人出席教师授课教师授课时间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3.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教学难点]: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学情分析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学习起来并不会太吃力教学方法学生自读和教师点拨相结合。教学用具多媒体、文字资料板书设计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进攻:天时不如地利战例防御: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论据域民失道寡助治国固国治国需要威天下人和结论:得道多助——天下顺之失道寡助——天下叛之教学环节时间分配教学过程二次备课唤醒(激发求知欲,唤醒思维)分钟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天下,《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对话(实现师、生、教材多维对话,亲历知识生成。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钟二、朗读课文。1、指名朗读课文。朗读完毕,教师适当讲评。注意字“粟”、“夫”、“畔”天时:指气候、时机;时,季节。地利:指山河险要,城池坚固;利,利益,功用。人和:指齐心协力,能得民心。和,和顺、和谐。(3)齐声背诵第一段。2、讲读第二段。(1)指名朗读第二段。(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之,的。城:内部。郭:外城。环:围绕,包围。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夫: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一定。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而:但是,却。是:这。也:表判断。(3)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第二段。对话(实现师、生、教材多维对话,亲历知识生成。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钟4、讲读第四段。(1)齐声朗读第四段(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故:因此、所以。城:居住。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让(使)------居住。以:凭借、依靠。封疆:疆界。封,疆界。之:的。固:稳固。这里是使动用法。意为使------稳固。险:险要。威:震慑。道:治国之道。(指施行仁政)。者:的,的人。失道:无道,违背道义。失:放弃。寡:少。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畔:通假“叛”。之:代失道者。顺:顺从、归附。以:用,拿。之:助词》所:表示动词所涉及的对象,这里指归附的力量。所:这里指众叛亲离者。“故君子有关战,战必胜矣”:此句意为“因此,仁得之君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君子:对统治者和有才得之人的通知名人称。必:一定;矣:表肯定。(3)学生自由反复朗读第四段。四、讲解课文1、提问:开篇两句提得是什么问题?提出什么看法?2、学生讨论后明确:这两句谈得是战争中的攻守问题,提出具备什么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那就是具备“人和”这个条件才最有利于攻守。“人和”就是下文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拥护和支持,这反应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这两句提示了本篇的中心论点。2、提问:第二段内容谈什么?和上段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明确:本段是分论之一,设例(攻之而不胜)论证“天时不如地利”。论证中心论点的前半部分内容。只从进攻一方的失利来说。3、提问:第三段内容谈什么?和前面有什么联系?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是分论之二,设例(弃城逃走)论证“地利不如人和”,论证中心论点的下半部分内容。只从防御一方的失利来说。4、提问:第四段内容谈什么?提示出文章的什么主旨?学生讨论后明确:本段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则“必胜”。本段通过对比揭示全篇的主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迁移(精选习题训练,促进知识迁移,融会贯通。)分钟1、解释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人和池委域至2、写出本文的一个通假字。3、本文的中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