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大道之行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2.了解先贤圣哲关于人类社会的伟大构想,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背诵并默写全文。能力目标1.整体感知文意,理清文章脉络,尽快形成背诵思路,提高诵读能力。2.能够联系实际,探求未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大道之行也》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与《桃花源记》的对比阅读学习中感受古人敢于冲破现实羁绊,大胆追求理想的精神和智慧,激发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为人类造福,做一个真正的社会人。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把握“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2.《桃花源记》中所描绘的社会生活与文中“大同”社会相比,有无相似之处?3.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对“我们现在的社会是不是大同社会?”这个问题进行思考。突破方法:教师、学生、文本、现实四位一体。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组合作探究,联系现实等方式,让学生对两篇文本进行比较阅读,再结合实际,探究讨论大同社会的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突破文章的重难点。教学方法1.诵读教学法:文言文教学应贯穿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朗读中理解内容美,欣赏语言美,感悟精神美。这是一篇著名的文章,每个学生都必须读得烂熟,背诵如流,才能较好地领悟我们先人所追求的这个理想社会的实质,并感知这段文字的美好。2.合作探究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对于文意的理解,可让学生自主阅读,讨论交流完成。对于与《桃花源记》的比较阅读,教师可稍作点拨引导。学生讨论,生生互助;教师点拨,师生互动,从而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同时这样也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3.想象创新法:设置个别开放性的题目供学生思考探究,鼓励他们敢于异想天开,大胆创新,并为自己丰富的想象喝彩。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设计(一)同学们,你们应该都知道这几个人的名字吧:洪秀全、康有为、谭嗣同、孙中山……是的,他们都是一些进步的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们都曾经受到过两千多年前一部书中关于理想社会的启发,从而高举起革旧除弊的大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影响众多历史人物的文章《大道之行也》,它是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的财富。设计(二)同学们,“大道”这个名词从字面上来说你认为怎么解释?也许最直接最容易接受的解释就是“宽阔的道路”“大道理”等等,可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大道”的含义却与这些关系微乎其微,它的含义是“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想不想知道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两千多年来一直影响着众多历史人物的出自《礼记》的名篇——《大道之行也》。二、简介作者及背景文章选自《礼记·礼运》。《礼记》是儒家经典之一,由西汉戴圣对秦汉以前的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共49篇,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事毕,出游于观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言偃在侧,日:“君子何叹?”孔子日:“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一个动荡不止、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一个理想社会,所以才有了这番言论。三、熟读背诵,理解文意并积累词句1.熟读试背(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标注出自认为难读的字词和朗读节奏。(2)学生采用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初步感知文章大意。(3)指名学生朗读并互评。(评价标准:正确、流利、有感情)(4)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熟读或背诵,可采用同桌或小组游戏接龙式背诵。2.理解并积累(1)掌握重点词语的含义。①大道:古代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不独亲其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③不独子其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④男有分(fèn,职分,指职业、职守)⑤货恶其弃于地也(wù,憎恶)⑥是故谋闭而不兴(谋,奸邪之心。闭,闭塞,这里作杜绝)⑥盗窃乱贼而不作(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2)通假字选贤与能(通“举”,选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