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性学习雨的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培养观察日常生活中的景物、事物的习惯,学会抓住特点表现事物,描写景物。(2)提高联想和想象的能力,学会由此及彼的写作手法(3)锻炼查找、搜索资料的能力,培养与他人合作、分享资源的习惯过程与方法:1.结合主题,深人生活,进行实际探访。2.利用书籍资源或网络资源,搜集、查找相关资料,并集成资料夹。3.在班级里开展诗歌朗诵会或专题辩论会。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诗歌的学习,感受艺术的魅力,体会自然的美好。2.培养公正、客观的评价观。【重点难点】重点:1.能够搜集到“雨”的资料,并且资源共享。2.能够流利、有条理地向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3.能够运用合理的想象和联想,独立完成以“雨”为话题的作文。难点:1.能够从不同角度客观地评价事物。2.朗读诗歌时,能够领会作品的情感内涵,恰当地读出感情。【教具准备】有关“雨”的诗歌、音乐、图画【教学过程】(分课时备课)教师指导学生活动多媒体展示1.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可作精品的范2.展示查找到的资料并介绍给同学,自读。荐朗读文章。3.从写作内容和角度入手对资料进行4.配合教师,对资料进行分析。概括和分析。5.围绕“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体会6.结合自己对“雨”的不同感受和体会,它的形象和意蕴,并进行写作练习。7、从生活中挖掘素材,进行写作。8.比较文学作品中和自然界中“雨”的4.能够认识到文学形象与现实形象的不同,开展辩论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能够流利地陈述自己的观点,陈述观点和说服他人的练习。做到自圆其说、以理服人。一、交流咨料.进入活动(约3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多媒体展示图片主动出示自己查找到的“雨”的资料,如音乐、歌曲、诗歌、散文、图画等,与学生进行交流。展示:a.王维的《渭城曲》:“渭城朝雨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b.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湖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新。”c.朱自清的《春》中描写春雨:“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d.戴望舒的《雨巷》、歌曲《雨中曲》等。1.结合所查找到的资料,组织学生讨论:这些作品都是写“雨”的,既展现出“雨”的共性,又抓住雨的不同特点去描写。引导学生注意这些特点,以及作家从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不同角展示自己查找到的资料,向同学介绍作品的作者、主题、所表现的感情等。如:a.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b.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c.白居易的《夜雨》:“早蛩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d.赵师秀的《约客》:“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e.孟浩然的《春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1.热烈讨论:有写春雨、有写秋雨;有写夜雨、有写朝雨;从听觉写雨的淅沥,从视觉写雨的绵密,从触觉写雨的湿润,从嗅觉写雨的清新。而且能够运用雨中的景物,比如树、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多媒体展示度描写雨。2.雨给人们的感觉是丰富多彩的,也正如此,雨才成为人们歌咏的对象。人们在观赏雨时,把自己的情绪、感受赋予雨,这时的雨就已经是凝结着作者思绪和情感的东西,成为一种意象。思考:哪些作者的作品借助雨传达自己的情怀?3.如果以“雨”为话题写一篇作文,你会选择什么角度,写什么内容?要叶、花、山、水、灯光等侧面展现雨。4.在课堂上通过同学间的交流、回忆,对所学课文进行梳理,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回答教师问题,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情景交融,渲染出迁客骚人去国怀乡、感极而悲的心境。也可以结合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说明只有付出才有回报的道理。二、围绕雨.1、从不同角度倾听“雨”(约5分钟)2、学生先独立思考,写下自己的初步想法,然后组织讨论。3、独立思考,结合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捕捉灵感,记录下初步想法,再与同学进行交流。三、畅所欲言.展开辩论(约10分钟)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诗人眼中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