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后可任意编辑《颐和园》教学设计《颐和园》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课文根据游览的顺序,记叙了颐和园的漂亮景色。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教学目标学会本课14个生字。根据课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了解颐和园漂亮的景色;培育学生的爱美情趣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课文内容,陶冶爱美情趣,受到民族自豪感的教育。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介绍颐和园的;课文的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哪些自然段联系比较紧密。学情分析学生没有去过颐和园,对于颐和园的情况了解不多,但学习兴趣比较高。教学构想教学中,在学生对全文有一个大致了解后,再深化到描写每一景点的部分,通过读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感受到祖国的漂亮。教学准备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图、投影片、录音机教学时数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课文,了解颐和园漂亮的景色,陶冶爱美情趣。学生学习过程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同学们都知道颐和园吧,你们一定会很喜爱这个又大又漂亮的公园。今日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就像展开的一幅画卷,把园内的湖光山色,亭台阁榭、长廊石桥等景物生动地描绘出来。我们随着笔者一同前往中外闻名的颐和园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园内的美景?(老师板书课题。)二、认真读文,理清脉络。(一)学生小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划出不懂的词语;标出本文共有几个自然段。(二)请6名同学分段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思考:作者游览的顺序是什么?(三)说一说每个自然段的意思?这实际上也是作者游览的顺序。(四)总结全文共分5段。本文是按游览的顺序写出颐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和园的漂亮。三、朗读课文,划句欣赏。同学们,颐和园的风景美吗?你怎么知道的?(一)以开火车的形式,每人读一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听边认真看书,注意描写景色的句子。(二)自己快速默读,边读边找并划出描写漂亮景色的句子。(三)在学生发表意见的基础上,出示投影。齐读,欣赏颐和园景点之美。四、逐段学习,理解内容。(一)默读第1段。思考:颐和园的特点是什么?(又大又美)(二)指名读第2段。1、颐和园的长廊是什么样儿的?2、长廊的最大特点是什么?(三个意思)(l)长是从哪儿看出?从整体和外部介绍。(出示投影片)“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这一句用翔实的数字,突出长廊的长和间数多的特点。长(一眼望不到头),具体数字700多米,273间(说明很长。)(2)从内部介绍长廊,横槛上五彩的画。下载后可任意编辑(3)长廊两旁风景宜人。(这是昆明湖边的一处美景。)学生体会长廊彩画有什么特点?体现了什么?展开讨论。(内容丰富、体裁广泛。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灿烂和能工巧匠的智慧。)3.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三)齐读第三段。思考:1.佛香阁和排云殿的建筑有哪些特色?(出示图)佛香阁:八角宝塔形、三层、黄色琉璃瓦。排云殿:一排排、金碧辉煌、耸立。2.耸立说明什么?(排云殿高)一排排说明什么?(占地面积大)3.登上万寿山,眼前呈现怎样的景色?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划出表示颜色的词)重点讲了昆明湖景色及特点。(出示投影片)“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让学生体会:这句抓住了昆明湖的静和绿的特点。先用静物“镜子、碧玉”作比方,说明昆明湖非常静,光洁照人;昆明湖水非常绿,如碧玉一般。然后又以动的画面进一步描述昆明湖的静。“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说明湖面非常平静。一个“滑”字与上面的“镜子”一词相得益彰。下载后可任意编辑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四)指名读第4段。1.这段都介绍了什么景物?长长的堤岸湖中心小岛十七孔桥2.重点介绍了什么?怎样介绍的?(出示投影片)“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句让学生体会句子是抓住桥洞多、石柱多、雕刻的小石狮子多的特点来描述十七孔桥。再次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五)齐读第5段。结尾一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