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生命教材分析生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对生命的认识和感悟也是不同的。初一学生对人生、生命的感悟还不会深刻,学习本文,意在让学生能体悟作者对生命引发的思考,并能获得对自身的情感体验,不论粗糙或细腻,只要能谈出自己对人生的感悟,做到各人学中有得。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初步理解、评价、鉴赏文学作品;能学会相互合作、相互倾听,并有条理、有创意地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感悟。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阅读课文的基本方法,初步领悟作品内涵,获得对人生的有益启示;通过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多角度地体验生命的真正内涵。通过朗读,整体把握课文的内容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生命生命》作者,本名,作家。2.填空,补成一句话。(1)一只()不停地在()飞来飞去,骚扰着我(2)()在()小憩(3)()令我震惊(4)()令我肃然起敬(5)()昂然挺立((6)我可以()也可以()(7)()遇福遇祸,或喜或忧()二、质疑问难,合作探究。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思考以下问题:(1)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明确: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2)“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3)“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明确: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4)“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5)“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三、拓展延伸,以读带写。1.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围绕文章三种思考,联系生活,再举一两个事例。如:张海迪,高位截瘫,却矢志不移,自学成才;音乐家贝多芬,双耳失聪,却凭着顽强意志和对音乐的挚爱,创作出《命运交响曲》;史蒂芬?霍金,身残志坚,勇敢无畏地开发数学新领域。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事物令你为其生命力赞叹不已?学生自由发言。学了本文,你想对杏林子说些什么?又想对自说些什么?2.以“由生命联想到……”为范围,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感受;题目自拟;体裁不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