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革的时代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铁农具和牛耕的广泛使用,都江堰水利工程;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封建制度的建立和封建社会的形成。2.通过学习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提高学生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提高其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二、过程与方法:运用理论解释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制度之所以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是因为当时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引起一系列重大的改革变法。归纳整理: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广泛使用的情况。抓住本质:商鞅变法的背景和目的、内容和作用。人物评价:商鞅和李冰等人的历史功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改革是时代的需要,勇于投身改革的人,定会受到后世崇敬;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才是进步的,反之则是保守、反动的,应该从顺应历史潮流、推动社会进步的角度去认识人生的价值。教学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教学难点: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生产技术的进步、商鞅变法与大变革时代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自学探究为主,教师引导为辅。教具准备:多媒体、挂图等。课堂教学过程:让学生阅读“立木为信”的故事,导入新课。师:“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生:回答师:战国时期是我国社会制度发生巨大变化的“大变革时代”,让我们来看一看这个时期都发生了哪些变化。一、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师: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骨耒、骨耜等农具进行农业生产,西周时,铜制农具出现在农生业产中据,《管子》一书的记载,到了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制农具在湖南、江苏等地的春秋墓葬中,也曾发掘出一批铁制农具。据《山海经》的记载,战国时期,我国的铁矿山达三十多处。师:(引导学生看P37《战国时期铁锄范》和《战国时期铁镰范》及《铸造农具示意图》),这说明战国时期出现了较大的冶铁场,工匠多达数百人。铁农具的使用范围出扩大了。(引导学生看P36《战国时期的铁农具》),说明铁农具的使用范围出扩大了。二、兴修水利——都江堰师:战国时期,各国都注意兴修水利。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了都江堰,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这个工程采取中流作堰的方法,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供灌溉,外江供分洪。这就控制了岷江激流,使水势转为平缓,免除了水患,还能灌溉三百多亩农田。从而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两千多年来,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引导学生看P37《李冰》。)师:铁农具、牛耕和水利设施,与当时的社会变革之间,有什么联系呢?生:谈论、交流并回答。师: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加上水利建设的发展,使农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农业的发展又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又决定政治,有什么样的经济就要有什么样的政治与之相适应。春秋以前,土地属于国家所有。春秋以来,由于铁农具和牛耕技术的使用和推广,大量的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出来的土地变成自己的私有财产并出租,他们就逐渐地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地主土地的人,就逐渐变成了农民。到战国时期,新兴的地主阶级为了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先后在各国掀起变法运动。其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效果最显著。三、商鞅变法师:刚才讲的“立木为信”的故事,就是商鞅在秦国变法前为了取信于民的一个前奏曲。商鞅驳斥旧势力,倡导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曾经在秦国进行两次变法,第一次是在公元前356年,内容主要有:1.颁布法律,制定连坐法,轻罪用重刑。减少犯罪率,有利于社会的安定。2.奖励军功,建立二十等军功爵制。规定斩敌首级一颗赏爵一级,田一顷,宅九亩,服劳役的“庶子”一人。爵位越高,相应的政治、经济特权越大。宗室、贵族没有军功的不得列入宗室的属籍,不能享受贵族的特权。这一点有利于激发士兵的战斗热情,提高军队的战斗力,但是,它又剥夺了一些贵族的特权,为变法后来被废除埋下了隐患。3.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本身的徭役,这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展农业生产;又规定凡从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