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体的浮沉教学目标:1.通过物体的浮沉现象的实验研究、知道物体的浮沉条件;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实验研究能力;3.知道物体和液体密度对浮沉条件的影响;2.通过浮沉条件的实际应用,了解物理知识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中的应用;知道密度计、潜水艇、热气球的原理。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物体的浮沉条件的得出【难点】物体浮沉条件的应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实验探究,启发式教学,探究实验教学教学过程:1.将物体浸入水中时会出现那些现象:上浮、、、、。2.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如果下沉了,是因为(选“浮力小”、“重力大”或“物体的浮力大于受到的浮力”)。3.家庭活动:①将鸡蛋放到请水里,然后逐渐加入盐并不断搅拌,观察并记录看到的现象;②制作浮沉子;③制作潜水艇。(分组制作)【问题1】将橡皮泥、苹果、蜡烛、铁块、乒乓球、装有不等沙子的密封小桶等浸没在水中,这些物体在水中将怎样运动?上浮的物体有:;下沉的物体有:。【问题2】怎样使下沉的小桶浮起来?怎样使漂浮的物体沉下去?方法:①改变物体自身的。如:。②改变物体所受的。如:。如:。可见改变物体的和的关系就可以改变物体的浮与沉。【问题3】那么在物体在水中的不同状态,重力和浮力之间会存在怎样的关系呢?根据前面学习的二力平衡条件和力与运动的关系知识,结合教材图10-33,分析物体处于不同情况下的受力大小情况,完成下表中的内容。物体所处的状态或变化情况V排与V物的关系重力与浮力的关系漂浮上浮悬浮下沉[阅读]阅读“生活物理社会”,了解潜水艇的浮与沉原理。潜水艇是靠改变实现浮与沉的。【问题4】判断物体浮沉的另一种方法。根据重力和浮力的关系我们还可以推导出另一种判断浮沉的方法。对实心的物体而言:G物=mg=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得:F浮=G排=对于浸没的物体而言:V物V排利用浮沉条件的关系可推导,若悬浮根据F浮=G物,可得ρ物ρ液[总结]上浮:F浮G物;V排V物;ρ物ρ液下沉:F浮G物;V排V物;ρ物ρ液漂浮:F浮G物;V排V物;ρ物ρ液悬浮:F浮G物;V排V物;ρ物ρ液例题:一物体漂浮在水面上(甲图),露出液面的体积为浸入液体中体积的1.5倍,则物体的密度是,若把此物体放入另一液体中(乙图),发现物体漂浮在液面上,且有一半露出水面,则次液体的密度是。(试写出分析过程)物体的浮沉条件【问题5】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⑴打捞沉船的原理:将装水的浮筒沉入水底绑在船体两侧,用高压气体将浮筒内的水排出,减小浮筒的,当浮力重力时,沉船就可以上浮了⑵气球的升空原理:将气球内充上密度比空气的气体,如氦气,氢气、热空气,则这些气体的重力就小于同体积的空气的重力,即气球的重力气球所受的浮力,气球就会升空了。例题:将一支密度计分别放入两种不同的液体中,如图所示。若两种液体的密度分别ρ甲、ρ乙,静止时密度计所受浮力分别为F甲、F乙,则()A.ρ甲>ρ乙F甲=F乙B.ρ甲<ρ乙F甲>F乙C.ρ乙>ρ甲F甲ρ甲F甲=F乙【问题3】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称量法:F浮=原理法(排液法):F浮=浮体法(悬浮或漂浮):F浮=压力差法(产生原因):F浮=例题:600年前,我国明代航海学家郑和从南京开始下西洋的壮举,郑和使用的名为“宝船”的大帆船从长江驶入海洋时,若船上载重不变,则船所受的浮力,排开水的体积(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这是因为海水的密度比河水的密度。求浮力的方法1、判断物体浮与沉的两种方法:①根据浮力与重力的关系;②根据密度关系。2、计算浮力的四种方法:称量法、原理法、浮体法和压差法等。3、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潜艇、密度计等。布置作业;补充练习授后小记:在教学中给了学生充分有问题和充分的时间,老师只作启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得到了较好的锻炼。由于牵涉的问题有的较难,学生的能力也有限,有些地方挖掘不到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