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无道,诛暴秦”一、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秦的暴政是激起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从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2、知识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现,有关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二、教材分析重点: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意义。第一: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应明确秦的暴政既指秦始皇在位期间的统治,也指秦二世即位以后更加黑暗的统治,学习时可以从苛税、重役、酷刑三方面总结掌握。第二:陈胜吴广起义:可通过形象描述、情景学习的方法学习。公元前209年,在大泽乡遇雨误期的戍边农民,面对误期当斩的命运,在陈胜、吴广领导下,斩木为兵、揭竿为旗杀秦军,建政权,天下应,说明秦朝的统治已失去了民心,推翻秦朝是人心所向。第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刘邦领导的两支起义军,成为反秦的主力。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之战中大败秦军主力。公元前202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朝灭亡。难点:秦亡前后,项羽、刘邦所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理解这一难点应注意:同样是项羽、刘邦,在秦朝灭亡前后,他们所领导的战争的性质发生了变化。第一,在秦朝灭亡前,他们有共同的敌人——秦朝统治者。项羽的军队在巨鹿之战中战败了秦军主力,刘邦的军队进逼咸阳,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推翻残暴的秦朝,他们的活动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第二,在秦朝灭亡后,他们的共同敌人不存在了,他们之间战争的目的是争夺帝位。此时的战争,就不再是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战争,而是属于统治阶级之间争夺帝位的斗争。学习时,应从战争的目的、项羽刘邦身份的变化等方面加以分析,化解难点。三、教学建议1、教法运用(1)要素学习法:学习秦末农民战争时引导学生把握三要素(原因、经过、意义),培养系统掌握知识、科学思维的学习习惯。(2)成语典故学习法:本课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成语、故事素材,特别是楚汉之争中留下的故事丰富而又生动,例“鸿门宴”、“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约法三章”等等,在学习时,可以故事讲解和交流的形式,增强学习效果。(3)大事年表学习法:将秦朝的重大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整理成大事年表,从而进一步梳理历史知识,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秦朝历史的发展线索。秦朝历史大事年表时间重大事件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朝建立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公元前206年楚汉之争开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结束,西汉建立(4)有条件的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历史图片和图表,增加教材的直观性。2、学习导航(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和史料,学会从图片和史料中感知获取历史知识的方法。(2)农民战争是第一次学习的课题,要指导学生在学习中注意把握五要素(时间、地点、领导人、事件、影响或意义)和三步曲(原因、经过、结果),训练系统、有序地掌握知识,逐步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其次,要引导学生学会分析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方法:从特点、历史作用、英雄人物的功绩等几个方面入手,掌握历史表象下的深层次内容。(3)指导学生分析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应从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入手,进行较全面的分析。(4)要引导学生比较刘邦、项羽在秦亡前后所领导的战争的目的,从而认识楚汉战争与此前进行的农民战争的本质区别,让学生初步懂得判断战争性质的方法。四、板书结构设计:一、秦朝的暴政1徭役繁重:2赋税沉重:3刑法残酷:4残暴的秦二世:二、陈胜吴广起义1原因2经过3历史意义三、农民起义推翻秦朝1、秦朝灭亡2、楚汉之争3、西汉建立五、教学过程㈠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阿房宫图片和吟唱歌谣“阿房,阿房,亡始皇”导入新课。㈡教学新课1、秦朝灭亡的原因(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教师首先明确秦朝存在的时间是短短的14年,教师指导学生看书,找出秦朝一共建造了哪一些大的工程。学生看书后回答:豪华的阿房宫、巨大的骊山陵墓、规模宏大的万里长城、灵渠和大量的驰道(如果教师能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下效果会更好)。然后指导学生看教材的“动脑筋”,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