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降落伞包教材分析这篇课文记叙了周恩来同志在飞机遇险时,把自己的降落伞包让给叶挺的女儿的感人事迹,赞扬了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品质及对革命后代的深切关怀。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周恩来同志让伞包的经过,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反映周总理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教学这篇课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积累生动的词语,结合画面想象当时的情形,感受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高尚精神。教学目标1.认识9个生字,会写8个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感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舍己为人的高尚品德。4.学习通过具体的语言、动作反映人物的性格和品质的表达方法。教学建议(一)教学准备1.收集相关的背景资料。2.制作多媒体课件、准备生字卡片等。(二)教学过程1.识字与写字本课要求认识的生字共有9个,其中,“翱”“恩”均为韵母自成音节;“狱”是整体认读音节;“搏”是圆唇音,教学时,应指导学生读准确。本课要求会写的字有8个。“僵”“甸”“迅”这三个字字形较难掌握,可引导学生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进行记忆。“挣”字是个多音字;“坠”字是翘舌音;其他的字可联系熟字或用部件组合法记忆。2.朗读指导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时,要将自己置身于文中描写的场景去感受体会,以激发学生情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指导读第2自然段时,要体会小扬眉的高兴心情,读出愉快的感受;在指导读飞机遇险的段落时,要抓住“猛然”“厚厚的”“冻僵了似的”“沉甸甸”等词句,要读出情况危急、令人担忧的心情。3.阅读教学本课的教学程序可以这样设计:激疑导入→初读探究→合作评议→朗读感悟→总结创新。(1)激疑导入。新课伊始,教师根据语文的特点与学生的心理特点,设疑:飞机遇险了,情况怎样?该怎么办?结果呢?当学生处在这些疑问中,教师由此导入新课。(2)初读探究。在初读课文阶段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①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样的事?这件事的起因是什么?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②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特别是“降落伞包”的作用。并把课文中表现周恩来同志临危不惧的地方画下来。学生边默读边思考以上问题,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周恩来同志的高尚品质,为深入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作铺垫。(3)合作评议。这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实践的合作过程。学生把自己初读课文的情况带到小组中交流,在小组合作过程中互为解疑,互为促进,产生良好的互动作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抓准思维点,引导学生读、画、思、议,从而自主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如:第3自然段课文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①当周恩来同志听到哭声后,是怎样做的?怎样说的?用“▲”在文中画出有关词语。②这又说明了什么?你明白了什么?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边画边议,教师辅以点拨,抓住描写周总理的动作、语言的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从中领悟出周恩来同志在生死攸关之际,毫不犹豫地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可贵精神。引导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小扬眉此时的内心想法,感受周总理对晚辈的关爱。(4)朗读感悟。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个别朗读、集体朗读、引读、评读、录音范读、分角色读等形式的朗读训练。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并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且读出感情。4.活动提示(1)“读一读”。这一练习提供了10条词语,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可先引导学生熟读这些词语,并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再练习书写,以加深印象。(2)“读一读,比较下列各组词语有什么不同”。这一练习提供了数量词及数量词的两种叠词形式,即ABB式和ABAB式。数量词的叠词表达的是复数的含义,极言其多。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联系具体语境感受体会。(3)“结合课文及提示,填一填,你体会到了周总理怎样的高尚品质?”这一练习可在教学中进行。表格分成“遇险前”“遇险时”“脱险后”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给出了周总理和小扬眉的各自表现,第二阶段需指导学生填出:周总理:临危不惧,让出伞包,鼓励小扬眉;小扬眉:急得大哭,不知所措。脱险后大家的表现是“一片欢腾...